六月的驕陽炙烤著大地,空氣裡浮動著令人難耐的燥熱。巷口老楊家的楊梅攤,卻似一方清涼小天地。紫黑透亮的東魁楊梅浸在冰水裡,顆顆裹著晶瑩水珠,在陽光下閃爍著誘人的光澤,路過的人總會忍不住停下腳步。
楊叔一邊擦著額頭的汗珠,一邊扯開嗓子吆喝:"嘗嘗看,自家山頭的東魁楊梅,消食解暑,姑娘吃了還養顏!"他的吆喝聲帶著幾分熱忱,也帶著幾分生意人的狡黠。
作為社區醫院護士的朋友,沒少和我分享因飲食不當引發的病例。聽著楊叔的話,我忍不住搭腔:"楊叔,楊梅雖好,可也不能貪多。上周就有個老太太,連著三天拿楊梅當飯吃,結果胃出血住院了。"
楊叔撓撓頭,露出憨厚的笑容:"這倒不知,我就知道吃著開胃。"他的語氣裡帶著幾分歉意,也帶著對未知的好奇。
這話不假。記憶的時針撥回到小時候,每年暑假去外婆家,最期待的便是午後的楊梅宴。外婆總是早早從井水裡撈起浸透的竹籃,黑紅的楊梅帶著沁人的涼意。輕輕咬開那薄如蟬翼的果皮,酸甜的汁水瞬間在口腔炸開,暑氣仿佛都被驅散到了九霄雲外。那時的我貪嘴,總要吃到牙齒發軟、舌頭染成紫色才罷休。外婆卻從不攔著,隻是笑著說:"吃吧吃吧,楊梅消食,正好清一清你肚子裡的油水。"
長大後,我才從書本裡了解到,楊梅裡豐富的果酸和纖維素確實能促進腸胃蠕動,可這也意味著它是一把"雙刃劍"。過量食用,或者空腹食用,那些能助消化的果酸,反而會刺激胃酸大量分泌,灼傷胃黏膜。就像上個月,朋友接診的王阿姨,聽人說楊梅能減肥,便連續一周用楊梅代餐,結果半夜被胃痛折磨得直冒冷汗,被緊急送到了醫院。
正想著這些,一個年輕姑娘在攤前蹲下,問道:"老板,這楊梅能泡酒嗎?聽說喝了祛濕?
楊叔立刻來了精神:"當然能!我每年都泡上幾壇子,放幾顆冰糖,冬天喝可暖和了。"
我忍不住補充:"不過酒精過敏或者有高血壓的人,可千萬彆試。而且楊梅含糖量不低,糖尿病患者也得控製量。"
姑娘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挑了半斤楊梅。楊叔往袋子裡多塞了幾顆,笑著說:"姑娘慢走!記住,再好的東西也得適量。"
這話從楊叔嘴裡說出來,讓我有些意外。楊叔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釋道:"聽你說了這麼多,我也長知識了。以後逢人買楊梅,我都得多囑咐兩句。"
夕陽西下,餘暉給整個巷子鍍上一層暖黃。楊叔開始收攤,看著最後一筐還剩小半的楊梅,他分出一半用保鮮盒裝了,遞給我:"帶回去給同事嘗嘗。我現在知道了,好東西要分享,更要講究吃法。"
我接過盒子,指尖殘留著楊梅的酸甜氣息。這小小的果子,恰似生活的縮影——既有滋養身心的饋贈,也藏著需要謹慎對待的另一麵。生活中的許多事物,又何嘗不是如此?或許,真正的智慧,就在於懂得把握其中的平衡,在享受美好的同時,也不忘保持一份清醒與克製。
喜歡那年那時的青春請大家收藏:()那年那時的青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