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利益關聯”放大價值:
把知識產權與客戶的核心目標賺錢、避險、發展)綁定:
對想融資的企業:“投資人看項目時,會重點看知識產權——有沒有核心專利證明技術壁壘)、商標是否注冊證明品牌價值),這些是‘硬資產’,能提高估值。我們服務過的一家企業,因為補了3項專利,融資額比預期多了200萬。”
對想做電商的企業:“入駐京東、拚多多這些平台,現在都要求商標注冊證;如果做抖音小店,沒商標可能連鏈接都發不了。您計劃下半年上線電商,現在申請商標剛好趕得上,晚了可能錯過旺季。”
區分“真拒絕”和“假拒絕”:
客戶說“不需要”,可能是因為:
沒意識到價值需用案例教育);
覺得太貴可拆解成本:“商標注冊官費300元類,保護10年,平均每年30元,比一頓飯錢還少,但能避免幾十萬的侵權損失”);
怕麻煩可強調“我們全程代辦,您隻需要提供基礎材料,其他流程我們跟進,不用您跑部門”)。
四、優化溝通:專業不晦澀,真誠不套路
知識產權這個概念本身就比較抽象,它不像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實物那樣具體可感,而是一種無形的資產。因此,在與他人溝通關於知識產權的問題時,我們需要特彆注意表達方式。
一方麵,我們要將專業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讓對方能夠輕鬆理解。這就好比把高深的學術理論轉化成大眾都能聽懂的大白話,讓信息傳遞更加順暢。
另一方麵,對於一些複雜的情況和問題,我們要儘量簡化說明,避免讓對方陷入過多的細節和複雜的邏輯中。這樣可以提高溝通的效率,確保對方能夠快速抓住重點。
此外,在溝通中我們還需要注意避免過度承諾。比如,不能輕易地說“保證專利100授權”或者“注冊後絕對沒人侵權”這樣絕對的話。因為知識產權的情況往往是複雜多變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很難做到完全的確定性。過度承諾不僅可能給對方帶來不切實際的期望,也可能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風險和責任。
用“類比”降低理解門檻:
把專業術語轉化為生活案例:
解釋商標:“商標就像企業的‘身份證’,沒身份證商標),你的品牌在市場上就‘不被官方承認’,彆人可以隨便用;有了身份證,誰仿冒你就能依法維權。”
解釋專利:“專利就像給你的技術上一把鎖,彆人想用,要麼經過你同意付專利費),要麼就不能用,這把鎖的有效期內,你擁有獨家使用權。”
聚焦“客戶視角”,少說“我們能做什麼”,多說“您能得到什麼”:
錯誤說法:“我們可以幫您申請發明專利,流程是……”
正確說法:“如果申請了發明專利,您的這項技術能得到20年的獨家保護,期間彆人不能生產銷售,您可以壟斷這個技術的市場,或者授權給其他企業收專利費,這對您的利潤提升很明顯。”
用“小承諾+超預期交付”建立信任:
比如首次合作時,主動提出:“我先免費幫您查一下商標是否能注冊檢索服務),如果通過率低,我給您分析原因和調整建議,您再決定是否申請——這樣您沒風險,也能看看我們的專業度。”用低成本的小服務讓客戶體驗價值,後續轉化會更順。
五、長期服務:從“一錘子買賣”到“終身夥伴”
知識產權的服務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以商標為例,其注冊有效期通常為10年,到期後需要進行續展,以確保商標的持續有效性。這意味著客戶在商標注冊後的每10年都需要再次與服務提供商合作,進行續展手續。
專利的情況也類似,每年都需要繳納年費以維持專利的有效性。此外,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知識產權的維權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客戶可能會麵臨侵權糾紛,需要專業的法律服務來保護自己的權益。
對於知識產權服務提供商來說,老客戶的複購和轉介紹是業績的重要來源。一旦客戶對服務質量滿意,他們更有可能在後續的知識產權需求中繼續選擇同一家服務提供商。而且,滿意的老客戶還可能會將服務提供商推薦給他們的同行或合作夥伴,從而帶來新的業務機會。
因此,建立良好的客戶關係,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對於知識產權服務提供商來說至關重要。隻有這樣,才能確保老客戶的複購和轉介紹,實現業績的穩定增長。
建立“客戶檔案”,主動提醒服務節點:
記錄客戶的知識產權信息如商標到期日、專利年費繳納時間),提前36個月提醒:“您的商標還有8個月到期,續展需要提前辦理,我這邊可以直接幫您提交材料,免得過期被注銷,重新注冊又要花時間。”這種“主動操心”會讓客戶覺得被重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定期推送“有用信息”,保持弱連接:
每月給客戶發1條行業相關的知識產權動態如“xx行業最近有3起商標侵權案,都是因為沒做全類注冊,您的商標在這些類彆是否需要補充保護?”),或政策利好“您所在的區剛出了新政策,申請發明專利能多領5000元補貼,您最近有新研發嗎?”)。注意彆發廣告,隻發對客戶有用的內容,避免引起反感。
用“轉介紹激勵”擴大客戶池:
老客戶認可後,可主動提出:“如果您身邊有朋友的企業需要商標或專利服務,介紹給我們的話,成功合作後我這邊可以幫您申請一次免費的商標監測防止被他人搶注近似商標),也算感謝您的信任。”老客戶的推薦比陌生拜訪可信度高10倍以上。
六、借力資源:單打獨鬥不如整合共贏
知識產權銷售不是孤立的,可以聯動上下遊資源,提升成交概率。
與企業服務機構合作:
會計事務所客戶做年報時可能需要知識產權證明)、創業孵化器入駐企業多為初創期,有基礎保護需求)、律所客戶有侵權糾紛時,需要專利商標作為證據),通過互相推薦客戶實現共贏。
參與行業活動,精準獲客:
參加行業展會如科技展、文創展)、企業沙龍如“中小企業融資會”“品牌建設課”),現場設置谘詢台,用“免費商標檢索”“專利價值評估”等小服務吸引企業主留聯係方式,後續跟進。
係統管理客戶記錄溝通節點、需求標簽),用專利商標檢索工具如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企查查)批量篩選“潛在客戶”如剛成立的科技公司、商標即將到期的企業),提高拓客效率。
做好知識產權銷售,核心是“用專業建立信任,用需求驅動購買,用服務留住客戶”。它不像賣實物產品那樣直觀,需要更多耐心去教育市場、挖掘需求,但一旦客戶認可,往往會形成長期合作——因為知識產權的保護和運營,本身就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剛需。記住:你賣的不隻是“專利商標”,而是給企業的“商業安全網”和“發展加速器”。
喜歡那年那時的青春請大家收藏:()那年那時的青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