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突然壓抑了1_那年那時的青春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那年那時的青春 > 第344章 突然壓抑了1

第344章 突然壓抑了1(1 / 1)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要墊錢的事,最近感覺心裡好壓抑的,感覺有時候都有點難受的喘不上氣來,該怎麼改善這個情況呢?

當壞情緒纏上你:如何接住“胡思亂想”的自己,慢慢走出心裡的難受

生活裡總有這樣的時刻:一件不開心的事像顆小石子,扔進心裡就濺起層層漣漪——起初隻是有點煩,接著開始忍不住胡思亂想,從“這件事好糟”聯想到“我怎麼總處理不好”,再到“以後是不是也會一直這樣”,最後心裡像壓了塊濕棉花,又悶又沉。

其實,這種“胡思亂想+心裡難受”的組合,不是你的錯,更不是“玻璃心”的證據。就像身體被劃傷後會自動發炎、結痂,情緒受到衝擊時,大腦也會啟動一套“防禦機製”:它試圖通過反複琢磨來“消化”負麵信息,隻是這套機製偶爾會“用力過猛”,把我們困在情緒的漩渦裡。

接下來,我們就一點點拆解這個過程:為什麼壞情緒會讓人“鑽牛角尖”?如何給失控的思緒踩刹車?怎樣讓心裡的難受慢慢鬆動?最後,你會發現,那些讓你輾轉反側的時刻,其實都是重新認識自己、學會與情緒相處的契機。

一、先搞懂:為什麼不開心時,我們會忍不住“胡思亂想”?

很多人會因為“控製不住地想”而自責,覺得“要是我能不想就好了”。但心理學研究發現,“胡思亂想”本質上是大腦的一種“生存策略”,它的出現有其深層邏輯——

1.大腦的“預警係統”在過度工作

人類的大腦天生對“負麵信息”更敏感。原始社會裡,這種敏感能幫我們快速察覺危險比如聽到草叢響動就想到野獸);但在現代生活中,這種“預警機製”常常會跑偏。

比如,同事一句“你這個方案再改改”,本是正常工作溝通,但大腦可能會自動解讀為“他覺得我能力不行”,進而開始聯想:“是不是上次的項目他就不滿意了?”“團隊裡其他人是不是也這麼想?”“領導知道了會不會覺得我不靠譜?”

這些聯想看似“多餘”,其實是大腦在試圖“提前規避風險”——它想通過反複推演最壞的可能,來幫你“做好準備”。隻是大腦分不清“真正的危險”和“想象的威脅”,於是把一點小事放大成了“危機”。

2.情緒沒被“好好接住”,所以在心裡“反複喊”

心裡難受時,我們常常會說“彆想了”“忍忍就過去了”,但情緒就像個沒被滿足的孩子:你越不讓它說話,它越會用更激烈的方式比如胡思亂想)引起你的注意。

比如,被朋友誤會時,你嘴上說著“沒關係”,但心裡的委屈沒處發泄。這時候,大腦就會反複回放爭吵的畫麵,琢磨“當時要是這麼說就好了”“他為什麼不理解我”——其實不是你“想不開”,而是情緒在提醒你:“我還沒被處理掉,你需要看看我。”

3.我們對“失控感”的本能抗拒

不開心的事往往會打破我們的“掌控感”——計劃被打亂、期待落了空、關係出了問題……這些都會讓我們感到“事情不在自己的控製範圍內”。

而“胡思亂想”本質上是一種“虛假掌控”:通過反複琢磨細節,我們會產生“好像能找到解決辦法”的錯覺。就像考試沒考好的學生,會一遍遍回想“哪道題不該錯”,不是為了自責,而是潛意識裡希望“下次能控製住結果”。

所以,當你又開始胡思亂想時,不妨試著對自己說:“我知道,你隻是想幫我處理這件事,想讓一切好起來。”先接納這個過程,才有可能不被它綁架。

二、給“胡思亂想”踩刹車:3個“物理打斷法”,不讓思緒滾雪球

胡思亂想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思維狀態,它就像一個不斷滾動的雪球,從一個具體的事件開始,逐漸演變成對自我的否定和對未來的絕望。當我們陷入這種狀態時,往往會感到無法自拔,思維越來越混亂,情緒也越來越低落。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會試圖用意誌力去控製自己的思維,告訴自己“彆想了”,但往往效果並不理想。因為當我們越是想要抑製某種想法時,它反而會更加頑固地占據我們的大腦。

所以,與其跟自己較勁,不如采取一些“物理手段”來強行打斷這種胡思亂想的狀態。例如,我們可以通過身體的動作來激活大腦的“行動區”,讓大腦從思考的狀態中轉移出來。比如,站起來走動一下,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或者去喝杯水、吃點東西等等。

這些身體上的動作會刺激大腦的“行動區”,使其活躍起來,從而衝淡負責焦慮的“情緒區”的活躍度。當我們的大腦被其他事情占據時,那些胡思亂想的念頭自然就會逐漸減少,我們的情緒也會慢慢恢複平靜。

1.用“感官錨定”把自己拉回當下

胡思亂想時,我們的注意力完全沉浸在“過去的回憶”或“未來的擔憂”裡,脫離了“此刻的現實”。這時候,用眼睛、耳朵、手去感受身邊的具體事物,能快速把思緒拽回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視覺:找一個“細節豐富”的東西盯著看

比如桌上的綠植,數一數它有多少片葉子,每片葉子的邊緣是光滑的還是鋸齒狀的,葉片上有沒有陽光照出的紋路;或者看窗外的行人,觀察他們穿什麼顏色的衣服,走路快還是慢,手裡拎著什麼東西。

原理是:大腦的“視覺處理區”和“聯想區”不能同時高速運轉,當你專注於細節時,胡思亂想的“通道”會被暫時占用。

觸覺:用“溫差”或“質感”刺激皮膚

拿一杯冰水握在手裡,感受杯子外壁的涼意如何一點點傳到掌心;或者摸一摸衣服的布料,感受它是光滑的還是粗糙的,有沒有線頭凸起;甚至可以光腳踩在地板上,體會瓷磚的涼、地毯的軟。

皮膚的觸覺信號會直接傳遞給大腦的“體感皮層”,這種“真實的觸感”能打破“虛幻的焦慮”,讓你意識到“我現在是安全的,就在這裡”。

聽覺:專注聽一種“持續的聲音”

比如家裡冰箱的嗡鳴聲、窗外的雨聲、自己的呼吸聲。如果環境太安靜,可以打開水龍頭聽水流聲,或者拿起一支筆輕輕敲擊桌麵,專注聽那個“篤篤”聲。

當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種規律的聲音上時,混亂的思緒會像被整理的線團,慢慢變得有序。

2.做“5秒啟動的微小行動”,激活身體能量

身體和情緒是相通的:當情緒讓你“癱在原地”時,身體的微小動作能反過來帶動情緒“動起來”,打破“越想越喪,越喪越想”的循環。

“打破姿勢”的動作:如果你正坐著,立刻站起來;正躺著,翻身坐起;正低頭看手機,抬頭望向天花板。姿勢的改變會給大腦一個“信號”:“現在要切換狀態了。”

“有儀式感”的小事:比如去倒一杯水,不是隨便倒,而是認真洗杯子、接水、感受水溫,甚至可以對著杯子哈一口氣,看霧氣散開。把一個機械的動作變得“有細節”,能強迫大腦從“胡思亂想模式”切換到“做事模式”。

“對抗重力”的動作:用力踮腳尖10秒,感受腿部肌肉的緊繃;或者雙手叉腰,抬頭挺胸,像“超人”一樣站30秒。這種“向上”的姿勢能刺激身體分泌少量多巴胺,給低落的情緒“充一點電”。

喜歡那年那時的青春請大家收藏:()那年那時的青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今樂曾經噪古人 崩鐵:黑月光轉白,火爆四星角色 四合院:從工程師開始一路狂飆 離婚進度九十九,封總狂氪不想走 一路西行 係統出錯後,我成了LPL救世主 權力巔峰:從縣委大院開始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帶著超市穿六零,全家吃得滿嘴油 我真沒想出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