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思考這些動作時,關鍵在於毫不猶豫地立即去做,而不是糾結於“這樣做是否有用”或者“會不會顯得很愚蠢”。我們需要放下內心的顧慮和猶豫,讓身體先行動起來。因為一旦身體開始運動,大腦也會隨之被激活,逐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3.把“想法寫下來”:給情緒“建一個出口”
很多時候,胡思亂想像一團亂麻,在心裡越纏越緊。而寫下來的過程,就像把這團麻倒在桌子上,你會發現:原來很多想法是重複的,很多擔心是誇張的,很多情緒是有原因的。寫什麼”的自由書寫:不用管字跡、語法,甚至可以寫拚音、畫符號。比如:“今天被領導說了,好難受……他是不是覺得我不行?……其實我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沒人看到?……萬一被開除了怎麼辦?……我真的這麼差嗎?”
寫的時候,把自己當成“情緒的記錄員”,隻負責“記錄”,不負責“評判”。當這些想法從“心裡”跑到“紙上”,你會有一種“卸下重擔”的輕鬆——原來它們沒那麼可怕,隻是需要一個地方“放一放”。
“給想法貼標簽”的分類書寫:寫完之後,給每條想法加個“標簽”,比如“這是擔心”“這是委屈”“這是假設”“這是事實”。
比如:“領導今天皺著眉看我的方案”→這是事實;“他肯定覺得我做得不好”→這是假設;“我熬夜改了好幾遍,他怎麼不認可”→這是委屈;“要是方案通不過,項目就黃了”→這是擔心。
分類的過程能幫你區分“事實”和“想象”——很多時候,我們的焦慮不是來自事實本身,而是來自對事實的災難化想象。
“給情緒畫個畫”的替代書寫:如果不想寫字,也可以畫畫。用不同的顏色塗畫:心裡堵得慌就畫一團黑色,委屈就畫幾滴藍色的淚,煩躁就畫雜亂的紅線。不用追求好看,隻是用顏色和線條“表達”當下的感受。
圖像是情緒的直接語言,有時候比文字更能“說清”那些說不出的難受。
寫下來之後,你可以把紙放在一邊甚至撕掉),這象征著:“我暫時把這些情緒‘存’在這裡,不用一直揣在心裡了。”
三、讓“心裡的難受”慢慢鬆動:彆對抗,先“接住”它
當內心感到痛苦和不適時,我們往往會急切地期望這種負麵情緒能夠迅速消散,讓自己恢複平靜和快樂。然而,這種急切的心態卻常常適得其反,使我們越發覺得難受,仿佛情緒的重壓愈發沉重。
實際上,情緒就如同海浪一般,有漲潮的時候,也必然會有退潮的時候。如果我們過於急切地想要抑製它、平息它,就如同想要用手去按住海浪一樣,不僅難以做到,反而可能會引發更強烈的反彈。
與其如此,不如嘗試換一種方式來麵對情緒。我們可以選擇“坐在岸邊”,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情緒的起伏。當情緒如海浪般洶湧而來時,我們不要驚慌失措,也不要強行去與之對抗,而是靜靜地看著它逐漸逼近,感受它的力量和衝擊。
然後,當情緒達到頂峰後,自然會開始回落。這時,我們依然保持冷靜,繼續觀察它逐漸遠去,直至完全消失。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再被情緒所左右,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接納和理解它的存在。
這樣的過程或許需要一些時間和耐心,但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情緒的波動,減輕內心的負擔,讓我們逐漸學會與情緒和諧共處。
1.用“具象化描述”給情緒“鬆綁”
很多人說“我心裡難受”,但“難受”是個太模糊的詞。模糊的情緒會讓人覺得“失控”,而具體的描述能讓你和情緒之間拉開一點距離,從“被情緒淹沒”變成“觀察情緒”。
“給難受找個身體位置”:它在胸口嗎?像一塊石頭壓著,還是像一團火在燒?它在喉嚨嗎?是不是像有東西堵著,咽不下去?它在胃裡嗎?是不是有點發緊、發沉?
比如:“我現在覺得胸口正中間有塊拳頭大的石頭,沉甸甸的,呼吸的時候會有點疼。”當你能說出它的位置和感覺,就會發現:“哦,它隻是在胸口,不是整個世界都塌了。”
“給難受定個‘強度’”:如果0分是完全不難受,10分是最難受,現在的難受是幾分?這個分數會變化嗎?比如早上是8分,現在是不是降到6分了?
給情緒打分,能讓你意識到:“它不是固定不變的,是會慢慢減輕的。”而這種“變化感”,本身就是一種希望。
“給難受起個‘小名’”:比如把那種“堵得慌”的感覺叫“小烏雲”,把“心裡發緊”的感覺叫“小拳頭”。當你用一個昵稱稱呼它時,就像在跟一個具體的“小麻煩”對話,而不是被一團抽象的“壞東西”困住。你可以試著對它說:“嗨,小烏雲又來啦,這次想待多久呀?”
這種描述不是“自欺欺人”,而是用理性的力量給情緒“框定範圍”——讓它從“無邊無際的痛苦”變成“一個可以描述的具體感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2.用“低強度發泄”釋放情緒壓力
情緒需要流動,憋住的難受就像堵住的水,時間久了會變成“內耗”。但發泄不是要“大吵大鬨”,一些安靜的、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反而更能讓情緒“軟著陸”。
“身體釋放法”:
找個沒人的地方,用力歎氣——不是輕輕歎,而是深吸一口氣,然後“呼”地把氣全部吐出來,連帶著發出一點聲音;或者做“打哈欠”的動作,張大嘴巴,讓喉嚨和胸口的肌肉拉伸;甚至可以蜷縮身體,像胎兒一樣抱膝蹲下,再慢慢伸展開來。
這些動作能通過身體的“舒展”釋放緊繃的神經,比“忍著”更能緩解壓力。
“聲音釋放法”:
小聲哼一首跑調的歌,不用管旋律,就是隨便唱;或者對著枕頭說心裡話,不用顧忌語氣,可以哭、可以罵、可以委屈地嘟囔;甚至可以學動物叫——像小貓一樣輕輕“喵”一聲,像小狗一樣“嗚嗚”兩聲,這種“幼稚”的方式能卸下成年人的“必須堅強”,讓情緒更自由地流動。
“破壞釋放法”:
撕廢紙——找一堆沒用的報紙、廣告單,撕成一條一條,甚至撕成碎片,聽紙張破裂的聲音,看碎片散落的樣子;或者捏氣球——吹一個氣球,然後用力捏它,感受它的彈性,最後“啪”地捏爆如果怕吵,就慢慢放氣,聽“嘶嘶”聲)。
這種“可控的破壞”能安全地釋放心裡的“攻擊性”,讓那些“說不出口的憤怒”有個去處。
發泄的關鍵是“不評判”——不用覺得“這樣很丟人”“太情緒化了”。情緒就像天氣,有晴有雨,下雨的時候,撐開傘就好,沒必要責怪“為什麼會下雨”。
3.找“安全的傾聽者”:被看見,就是最好的療愈
有時候,心裡的難受不需要“解決辦法”,隻需要“被看見”。一個願意聽你說話的人,哪怕什麼都不說,隻是陪著你,也能讓難受減輕一半。
“找對人”比“說對事”更重要:這個“安全的傾聽者”可以是朋友、家人,甚至是寵物、玩偶。關鍵是你在他麵前可以“不用裝”——不用強顏歡笑,不用解釋太多,哪怕沉默也不覺得尷尬。
喜歡那年那時的青春請大家收藏:()那年那時的青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