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突然就不做作業了,想儘各種辦法都不做,該怎麼辦呢?
破解孩子“作業拖延症”:從對抗到合作的科學引導指南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做作業”幾乎是每個家長都會遭遇的“高頻難題”。當家長一遍遍催促“快寫作業”,孩子卻磨磨蹭蹭玩橡皮、發呆,甚至直接拒絕時,焦慮、煩躁的情緒很容易爆發,最終演變成“家長怒吼、孩子哭鬨”的僵局。但事實上,孩子不做作業並非單純的“偷懶”或“不聽話”,背後往往藏著他們未被察覺的需求——可能是覺得題目太難產生畏難情緒,可能是長時間學習後想放鬆,也可能是希望通過“拖延”獲得家長的關注。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從來不是“強迫孩子服從”,而是通過建立清晰規則+正向引導,讓孩子從“被動應付”轉變為“主動參與”,逐步養成自主完成作業的習慣。以下將從“共情溝通”“製定計劃”“正向反饋”三個核心步驟展開,結合具體場景與實操方法,幫助家長破解孩子的“作業拖延症”。
一、先“共情”再“溝通”:讀懂孩子抗拒背後的真實原因
很多家長麵對孩子不做作業時,第一反應是“指責”——“你怎麼又不寫作業?”“彆人都做完了,就你磨蹭!”但這種帶有批評性的語言,隻會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要麼沉默對抗,要麼反駁“我就是不想寫”,根本無法解決問題。其實,孩子的“拒絕”本質上是一種“信號”,家長要做的第一步,是放下指責,用“共情”打開孩子的心扉,讓他們願意說出不做作業的真實原因。
一)用“共情語言”打破對抗,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共情的核心是“先接納情緒,再解決問題”。當孩子表現出不想寫作業的態度時,家長不要急於糾正,而是先認可他們的情緒,讓孩子知道“你的感受是正常的,媽媽爸爸理解你”。比如,看到孩子趴在書桌前發呆,手裡把玩著鉛筆,家長可以蹲下來,輕聲說:“寶貝,媽媽看到你現在對著作業發呆,是不是覺得有點累,不想馬上開始寫呀?”而不是直接說“彆玩了,趕緊寫!”。
這種“共情式開場白”能瞬間降低孩子的防備心。就像成年人工作累了不想加班時,領導一句“我知道你今天辛苦了”,遠比“必須把活乾完”更讓人願意配合。孩子也是如此,當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看見、被理解,才會願意放下對抗,跟家長交流。
二)用“開放式提問”引導孩子說出原因,避免“封閉式追問”
在孩子情緒緩和後,家長需要通過“開放式提問”,引導他們說出不做作業的具體原因。所謂“開放式提問”,是指用“為什麼”“怎麼了”“你覺得”等詞語,讓孩子有機會完整表達想法,而不是用“是不是”“對不對”這類“封閉式提問”,把孩子的回答限定在“是”或“不是”裡。
比如,家長可以問:“你不想寫作業,是今天在學校學的內容有點難,不會做嗎?還是覺得作業太多,擔心寫不完呀?”或者“如果現在不想寫,你能告訴媽媽,你現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嗎?”通過這樣的提問,家長能快速排查孩子抗拒的原因,常見的原因主要有三類:
畏難情緒:比如數學題不會做、語文生字太難寫,擔心做錯被批評,所以乾脆不寫;
渴望放鬆:白天在學校已經上了一天課,回家後想先玩一會兒,緩解學習壓力;
注意力分散:書桌周圍有玩具、零食,或者家裡有人看電視、玩手機,無法集中精力寫作業。
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表達時,家長要保持耐心,不要中途打斷或否定。比如孩子說“作業太多了,我寫不完”,家長不要立刻反駁“彆人都能寫完,就你覺得多”,而是說“哦,原來你覺得作業有點多,那我們一起看看,哪些作業可以先做,哪些可以後做,好不好?”隻有讓孩子充分表達,家長才能精準找到問題的“突破口”。
三)根據不同原因,給出“針對性回應”,避免“一刀切”
當孩子說出不做作業的原因後,家長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給出回應,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爸爸在幫我解決問題,而不是在逼我”。
如果是“畏難情緒”:家長可以說“沒關係,不會做的題目我們可以一起看看,媽媽陪你先從簡單的開始,做完一道再做下一道,慢慢就會了”;
如果是“渴望放鬆”:家長可以說“媽媽知道你想玩,那我們約定好,先花20分鐘寫作業,寫完後就可以玩15分鐘積木,這樣好不好?”;
如果是“注意力分散”:家長可以說“那我們一起把書桌上的玩具收起來,把電視關掉,這樣你寫作業時就不會被打擾了”。
共情溝通的關鍵,不是“說服孩子寫作業”,而是讓孩子明白“家長和他是一夥的”,從而願意主動配合。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抗拒心理就會大大減少,這為後續製定作業計劃打下了重要基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二、一起製定“簡單計劃”:讓孩子從“被動應付”到“主動參與”
很多家長習慣替孩子安排作業:“你先寫數學,再寫語文,最後寫英語,今晚8點前必須寫完!”但這種“家長單方麵製定的計劃”,孩子往往不會認真執行——因為他們沒有參與感,覺得“這是媽媽讓我做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因此,解決孩子不做作業的第二步,是和孩子一起製定“簡單、可行的作業計劃”,讓孩子成為計劃的“主人”,從而主動承擔起完成作業的責任。
一)製定計劃前,先“拆解作業任務”,降低孩子的畏難感
孩子之所以抗拒寫作業,有時是因為看到“一堆作業”就覺得壓力大,產生“我肯定做不完”的想法。這時候,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把作業“拆解成小步驟”,讓孩子覺得“每一步都很簡單,隻要慢慢做就能完成”。
比如,孩子晚上有數學口算20道)、語文生字抄寫10個)、英語課文朗讀1遍)三項作業,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任務拆解開:
1.第一步:先做數學口算,每天做10道,分2天完成,今晚先做10道;
2.第二步:再寫語文生字,每個生字寫3遍,寫完一個就畫個“√”;
3.第三步:最後讀英語課文,讀2遍,讀熟後可以給媽媽當“小老師”,教媽媽讀。
拆解任務時,要注意“難度由易到難”“時間由短到長”。比如先讓孩子做擅長的科目,再做不擅長的科目,這樣孩子能快速獲得“我能完成”的成就感;每次安排的作業時間不要太長,低年級孩子每次1520分鐘,高年級孩子2530分鐘,避免孩子因長時間學習產生疲勞感。
二)用“可視化工具”讓計劃更清晰,孩子更容易執行
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還在發展,單純的“口頭約定”很容易忘記,因此製定計劃時,最好用“可視化工具”,比如“作業計劃表”“打卡表”,讓孩子能直觀地看到“自己要做什麼”“做完了什麼”。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一張“作業計劃表”,表格裡列出“作業內容”“預計時間”“完成情況”“獎勵”幾列,讓孩子自己填寫或畫符號。比如:
作業內容預計時間完成情況畫√)獎勵
數學口算10道15分鐘休息5分鐘
語文生字10個20分鐘吃一顆糖果
英語課文讀2遍10分鐘玩15分鐘
也可以用“打卡貼紙”的方式:準備一張卡通貼紙,孩子每完成一項作業,就貼上一張貼紙,集齊3張貼紙,就能獲得一個小獎勵比如周末去公園玩、多看10分鐘繪本)。這種可視化的方式,能讓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進度,每完成一項就有“成就感”,從而更有動力繼續做下去。
喜歡那年那時的青春請大家收藏:()那年那時的青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