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約定“優先級”和“彈性時間”,讓計劃更靈活
製定計劃時,還要和孩子約定好“作業和玩耍的優先級”,以及“彈性時間”,避免計劃太死板,讓孩子覺得“被束縛”。
1.明確“先作業後玩耍”的優先級,但給孩子“選擇權”
很多家長糾結“到底是讓孩子先玩還是先寫作業”,其實核心不是“順序”,而是“約定好後要遵守”。但從培養習慣的角度來看,“先完成作業再玩耍”更有利於讓孩子明白“責任優先”——先把該做的事情做完,再享受娛樂時間。
不過,家長可以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比如:“寶貝,你今天想先寫作業,再玩積木;還是先玩10分鐘積木,再專心寫作業呀?”大多數孩子會選擇“先玩一會兒”,家長可以同意,但要明確約定:“好,那我們就先玩10分鐘,10分鐘後鬨鐘響了,就馬上過來寫作業,好不好?”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又建立了規則感。
2.預留“彈性時間”,避免計劃被打亂時孩子放棄
孩子的注意力和狀態會有波動,比如寫作業時突然想上廁所、遇到難題卡住,這些都可能導致計劃延遲。因此,製定計劃時,家長要預留1015分鐘的“彈性時間”,告訴孩子:“如果今天作業有點難,沒在預計時間內寫完,我們還有15分鐘的時間可以用,不用著急。”
比如,原本計劃晚上7點到8點完成作業,家長可以把截止時間放寬到8點15分。如果孩子在8點前完成了,就可以用多餘的時間玩;如果沒完成,也不會因為“超過時間”而焦慮,從而放棄繼續做。這種“彈性”能讓孩子感受到計劃的“人性化”,而不是“必須嚴格遵守的命令”,從而更願意堅持執行。
四)家長做好“監督者”,但不做“控製者”
計劃製定好後,家長的角色是“監督者”,而不是“控製者”。比如,孩子寫作業時,家長可以在旁邊看書、做家務,而不是一直盯著孩子“你怎麼又走神了”“快寫,彆浪費時間”。當孩子遇到難題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這道題你再仔細看看題目,想想老師上課講的方法,說不定就能做出來了”,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
如果孩子中途想放棄,家長可以提醒他:“我們之前約定好,做完這10道口算就能休息,現在已經做了8道了,再堅持一下就能完成了,你可以的!”通過溫和的提醒,幫助孩子堅持完成計劃,而不是強迫他“必須做完”。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計劃時,內心會產生“我能做到”的自信,這種自信會成為他下次主動寫作業的動力。
三、用“正向反饋”強化習慣:讓孩子在鼓勵中愛上寫作業
很多家長在孩子寫作業時,習慣“挑錯”:“你這道題又做錯了!”“字寫得這麼潦草,重寫!”但長期的批評和否定,隻會讓孩子覺得“我怎麼寫都寫不好”,從而越來越抗拒寫作業。相反,“正向反饋”——即及時、具體地表揚孩子的進步,能讓孩子感受到“我的努力被看到了”,從而更願意主動寫作業,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正向反饋的核心:“具體表揚”而非“籠統誇讚”
很多家長表揚孩子時,會說“你真棒!”“你真乖!”,但這種籠統的誇讚,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棒在哪裡”“乖在哪裡”,時間久了會覺得“家長在敷衍我”,表揚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正向反饋的關鍵是“具體表揚”——明確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讓孩子知道“我因為什麼被表揚”,從而願意繼續保持。
比如,孩子今天比昨天提前10分鐘完成了作業,家長可以說:“寶貝,今天你隻用了40分鐘就把作業寫完了,比昨天快了10分鐘,而且寫的時候沒有玩橡皮,特彆專心,媽媽為你感到開心!”而不是說“你今天真棒!”。
再比如,孩子之前數學口算經常做錯,今天20道題隻錯了2道,家長可以說:“你今天數學口算隻錯了2道,比上次少錯了5道,看來你上課認真聽老師講方法了,進步真不小!”這種具體的表揚,能讓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產生“我能做得更好”的動力。
二)反饋要“及時”,在孩子完成任務後馬上表揚
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對“延遲反饋”的感受不深。因此,正向反饋要“及時”——孩子完成一項作業、取得一點進步時,家長要馬上給予表揚,讓孩子把“完成作業”和“獲得表揚”快速關聯起來,從而強化“認真寫作業就能得到肯定”的認知。
比如,孩子剛寫完10道數學口算,家長就可以說:“哇,你這10道口算都做完了,而且隻用了15分鐘,速度真快!來,我們一起檢查一下,看看有沒有全對。”即使孩子有幾道題做錯了,家長也可以先表揚他的努力:“你今天寫口算的時候特彆認真,沒有走神,這一點特彆好!我們一起來看看做錯的題目,下次注意就能做對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及時的反饋能讓孩子感受到“我的每一點努力都被家長看到了”,從而更有積極性繼續完成剩下的作業。如果家長等孩子全部作業做完後再表揚,孩子可能已經忘記了自己中途的努力,表揚的效果會差很多。
三)用“多樣化獎勵”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避免“物質獎勵依賴”
除了口頭表揚,適當的獎勵也能幫助孩子養成寫作業的習慣,但獎勵要“多樣化”,避免孩子隻依賴“物質獎勵”比如金錢、玩具),而是逐步引導孩子產生“內在動力”——因為“寫作業能讓我學到知識”“完成作業能讓我有成就感”而主動寫作業。
1.獎勵可以是“精神獎勵”,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精神獎勵往往比物質獎勵更能打動孩子,比如:
孩子完成作業後,家長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點讚,說“媽媽為你驕傲”;
讓孩子當“小老師”,教家長做一道今天學的題目,滿足孩子的成就感;
周末帶孩子去公園玩、看一場他喜歡的電影,作為“一周認真寫作業”的獎勵。
這些精神獎勵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和認可,從而從“為了獎勵寫作業”轉變為“為了獲得成就感和家長的認可而寫作業”。
2.物質獎勵要“適度”,避免過度依賴
如果用物質獎勵,要注意“適度”,比如:
孩子集齊3張作業打卡貼紙,獎勵一顆糖果、一本他喜歡的繪本;
一周都按時完成作業,獎勵一個小玩具價格不要太高)。
避免用“大額物質獎勵”比如“你考100分就給你買遊戲機”),否則孩子會把“寫作業”和“賺錢要玩具”綁定,一旦沒有物質獎勵,就會拒絕寫作業,反而不利於培養內在動力。
3.逐步減少獎勵,引導孩子關注“作業本身的價值”
當孩子逐漸養成主動寫作業的習慣後,家長可以慢慢減少獎勵的頻率,比如從“每次完成作業都獎勵”變成“一周完成得好獎勵一次”,再到“不需要獎勵也能認真寫作業”。同時,家長要引導孩子關注“作業本身的價值”,比如:
孩子寫完語文生字後,家長可以說:“你今天寫的生字真工整,以後你認識的字越來越多,就能自己讀繪本、講故事了”;
孩子做完數學題後,家長可以說:“你學會了這道題的方法,以後去超市買東西,就能自己算價格了”。
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明白“寫作業不是為了得到獎勵,而是為了提升自己”,從而真正養成自主完成作業的內在動力。
四、應對“長期抗拒作業”的特殊情況:及時溝通,避免問題積累
如果孩子隻是偶爾不做作業,通過“共情溝通”“製定計劃”“正向反饋”就能解決,但如果孩子長期抗拒作業——比如每天都要家長催促很久才動筆,甚至故意不寫作業,家長就需要警惕:是否存在“作業量不合理”“知識沒掌握”“學習興趣缺失”等深層問題,這時候需要及時和老師溝通,共同調整,避免問題積累。
一)和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調整作業難度和量
家長可以主動聯係老師,了解以下信息:
孩子在學校的聽課狀態:是否認真聽講,是否能跟上老師的進度;
作業的難度和量:是否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是否需要根據孩子的情況調整;
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是否和同學相處融洽,是否有其他情緒問題影響學習。
喜歡那年那時的青春請大家收藏:()那年那時的青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