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大寶不做作業3_那年那時的青春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那年那時的青春 > 第367章 大寶不做作業3

第367章 大寶不做作業3(1 / 1)

比如,如果老師反饋“孩子上課能聽懂,但作業量有點多,導致孩子回家後覺得壓力大”,家長可以和老師商量:“能不能讓孩子每天先完成核心作業如數學口算、語文生字),拓展類作業如課外閱讀理解)分兩天完成?”大多數老師會願意根據孩子的情況調整,畢竟作業的核心目的是“鞏固知識”,而非“追求數量”。

若老師提到“孩子上課經常走神,知識點沒掌握,所以作業不會做”,家長可以和老師約定“課堂提醒機製”——比如讓老師在孩子走神時輕輕敲桌子提醒,同時家長在家針對孩子沒掌握的知識點,用更簡單的方式輔導比如用積木教數學加減法、用繪本教語文拚音),家校配合幫孩子補上知識漏洞,從根本上消除“不會做所以不想做”的畏難心理。

需要注意的是,和老師溝通時要保持“合作態度”,避免抱怨“老師作業太多”或“老師沒教好”,而是說“想和您一起看看怎麼幫孩子更好地完成作業”,這樣老師會更願意配合,共同找到解決辦法。

二)排查“環境乾擾”:打造無乾擾的作業空間,減少外界誘惑

孩子長期抗拒作業,可能和“作業環境太嘈雜”有關。比如書桌放在客廳,家人看電視、聊天的聲音不斷;書桌上堆滿玩具、零食,孩子寫作業時忍不住玩一會兒;或者家長在旁邊刷手機、玩遊戲,孩子覺得“為什麼你們能玩,我要寫作業”,從而產生抵觸。

此時家長需要為孩子打造“專屬作業空間”,滿足“安靜、簡潔、固定”三個原則:

1.安靜:儘量把書桌放在書房或臥室,遠離客廳、廚房等噪音源;家人在孩子寫作業時,避免大聲說話、看電視,可選擇看書、做家務等安靜活動;

2.簡潔:書桌上隻放當前作業需要的物品如課本、文具、作業本),玩具、零食、課外書等全部收進抽屜或櫃子,避免孩子被乾擾;

3.固定:讓孩子每天都在同一個地方寫作業,形成“坐在這個書桌前,就該寫作業”的條件反射,幫助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布置作業角:讓孩子選一張喜歡的卡通桌布鋪在書桌上,放一個小台燈,再貼一張“作業打卡表”,讓孩子對這個空間有“歸屬感”,從而更願意在這裡完成作業。

三)關注“學習興趣”:用趣味方式銜接作業,減少“作業=痛苦”的聯想

有些孩子長期抗拒作業,是因為覺得“作業太枯燥”,把作業和“痛苦、無聊”綁定。此時家長可以用“趣味化方式”銜接作業,讓孩子覺得“作業也能很好玩”,逐步消除抵觸心理。

1.把作業和“遊戲”結合,降低枯燥感

數學作業:比如口算題可以變成“口算搶答遊戲”,家長說“5+3=?”,孩子快速回答,答對10道就獎勵一個小貼紙;應用題可以用玩具模擬場景,比如“小明有3個玩具車,媽媽又買了2個,現在一共有幾個?”,讓孩子用玩具車擺一擺,再算出答案;

語文作業:生字抄寫可以變成“猜字遊戲”,家長用手在空中寫生字,讓孩子猜“這是什麼字”,猜對後再讓孩子寫下來;課文朗讀可以變成“角色扮演”,孩子讀主角的台詞,家長讀旁白,讓朗讀更有代入感;

英語作業:單詞記憶可以變成“單詞卡片遊戲”,把單詞寫在卡片上,家長出示卡片,孩子讀出單詞,讀對了就能“收集”這張卡片,集齊卡片可兌換獎勵。

2.用“生活場景”銜接作業,讓孩子明白“作業有用”

很多孩子覺得“作業和生活沒關係,做了也沒用”,從而缺乏動力。家長可以把作業和生活場景結合,讓孩子看到作業的“實際價值”:

學完“元、角、分”後,讓孩子幫媽媽算“買一包糖果5元,給收銀員10元,應該找多少錢”,對應數學作業中的人民幣計算;

學完“描寫水果的詞語”後,帶孩子去超市,讓孩子用“紅紅的、甜甜的”等詞語形容蘋果、草莓,對應語文作業中的詞語運用;

學完英語“顏色”相關單詞後,讓孩子用英語說出“媽媽的衣服是紅色red)、爸爸的鞋子是黑色back)”,對應英語作業中的單詞練習。

當孩子發現“作業裡的知識能用到生活中”,就會從“為了完成任務而寫作業”,轉變為“為了學會有用的知識而寫作業”,內在動力會大大提升。

五、家長必避的“3大誤區”:彆讓錯誤做法加重孩子的抗拒

在引導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很多家長的“好心做法”,反而會加重孩子的抗拒心理。以下三個常見誤區,家長一定要及時避開:

一)誤區1:“盯著寫”=“認真監督”,過度乾預讓孩子失去自主性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不自覺,必須盯著才能寫作業”,於是搬個凳子坐在孩子旁邊,孩子寫一道題就檢查一道,一旦寫錯或寫慢,就立刻指出來“這道題錯了,重算”“你怎麼又走神了,快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但這種“全程緊盯”的方式,會讓孩子感到極大的壓力:一方麵,孩子擔心寫錯被批評,注意力無法集中在作業上,反而更容易出錯;另一方麵,孩子會覺得“寫作業是為了應付媽媽的檢查”,而非“自己的責任”,逐漸失去自主完成作業的意識。

正確的做法是:家長在孩子寫作業前,明確“作業是你的任務,媽媽相信你能完成”,然後離開作業區域,做自己的事情;孩子遇到難題時,先鼓勵他“自己再想想,你之前做過類似的題目”,如果實在不會,再過來引導,而不是全程盯著。

二)誤區2:“比較式激勵”=“激發動力”,否定孩子讓他失去信心

很多家長喜歡用“彆人家孩子”激勵孩子:“你看隔壁小明,每天放學就寫作業,從來不用媽媽催”“同班的小紅這次作業全對,你怎麼錯了這麼多”。

這種“比較”看似是“激勵”,實則是對孩子的否定——孩子會覺得“媽媽覺得我不如彆人”,從而產生自卑心理,甚至會想“反正我不如彆人,寫不寫都一樣”,反而失去寫作業的動力。

正確的做法是:“和孩子的過去比,不和彆人比”。比如孩子今天比昨天提前5分鐘完成作業,就表揚“你今天比昨天快了5分鐘,進步啦”;孩子這次作業比上次少錯3道題,就說“你這次錯的題更少了,說明你越來越認真了”。通過和自己的過去對比,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建立信心。

三)誤區3:“作業沒完成就不能玩”=“強調規則”,極端懲罰讓孩子厭惡作業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完成作業,會采取極端懲罰:“今天不把作業寫完,就不準吃飯、不準睡覺”“作業沒完成,周末所有的玩都取消”。

這種“懲罰式規則”,會讓孩子把“作業”和“痛苦、剝奪快樂”深度綁定,覺得“寫作業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僅會加重當下的抗拒,還可能讓孩子長期厭惡學習。

正確的做法是:即使孩子沒完成作業,也不要用“剝奪基本需求吃飯、睡覺)”或“取消所有娛樂”作為懲罰,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為什麼沒完成”——如果是因為貪玩,就約定“明天先寫作業再玩,玩的時間不變”;如果是因為太難,就一起拆解任務,幫他降低難度。用“解決問題”的態度代替“懲罰”,才能讓孩子願意麵對作業,而非逃避。

六、總結:從“對抗”到“合作”,讓作業成為親子關係的“粘合劑”

解決孩子不做作業的問題,從來沒有“一招見效”的捷徑,核心在於家長轉變心態——從“強迫孩子服從”,轉變為“和孩子站在一起,幫他解決問題”。

當家長放下指責,用共情讀懂孩子的需求;放下控製,和孩子一起製定可行的計劃;放下挑剔,用正向反饋肯定孩子的努力,孩子就會從“抗拒作業”,逐漸轉變為“主動完成作業”。

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不僅能幫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還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讓曾經“雞飛狗跳”的作業時間,變成親子間互相陪伴、共同成長的溫暖時光。畢竟,比起“快速完成作業”,孩子能在學習中感受到自信、獲得動力,才是更重要的長遠收獲。

喜歡那年那時的青春請大家收藏:()那年那時的青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崩人設後我成了人生巔峰 退親後我轉身嫁糙漢生多胎 苟成魔帝的我,被仙道女帝表白了 NBA三分王,全球女星狂加對抗 這是一隻狐妖啊 重生08,邪修創業 禁欲大佬高不可攀?誘哄她的是誰 惡雌心聲野,撩得獸夫紅了眼 這呂布,絕對有問題 重生1998:內卷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