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好的豆漿不能直接用,要先“濾漿”,也就是把豆漿和豆渣分開。準備一個乾淨的紗布袋,把豆漿倒進紗布袋裡,雙手握住紗布袋的兩端,輕輕擠壓,讓豆漿流進下麵的盆裡,豆渣留在紗布袋裡。濾出來的豆漿要再過濾一次,確保沒有殘留的豆渣,否則後續做出來的豆腐會有顆粒感,影響腐乳的口感。
接下來是“煮漿”,這一步要注意火候,不能用大火,否則豆漿容易糊底,產生焦味。煮漿時要用中火,一邊煮一邊用勺子輕輕攪拌,防止豆漿粘在鍋底。當豆漿煮到80c左右時,會出現一層細密的泡沫,這時候要把泡沫撇掉,否則煮出來的豆漿會有腥味。
豆漿煮到沸騰後,不能立刻關火,要繼續煮58分鐘,確保豆漿完全熟透,因為生豆漿裡含有皂素和胰蛋白酶抑製劑,直接食用會引起惡心、嘔吐等不適。煮好的豆漿要放在一邊,稍微降溫,準備點豆腐。
三)點豆腐:從液體到固體的“蛻變”
點豆腐是製作腐乳的關鍵步驟,也是最考驗手藝的一步。點豆腐用的“凝固劑”有很多種,做腐乳要用“石膏”硫酸鈣),不能用鹵水,因為石膏點出來的豆腐更嫩,含水量高,適合後續的發酵;鹵水點出來的豆腐太硬,做出來的腐乳口感會粗糙。
石膏要先磨成細粉,然後用溫水調成石膏水,石膏和水的比例是110,攪拌均勻,確保石膏完全溶解,沒有沉澱。點豆腐時,豆漿的溫度要控製在7075c,溫度太高,石膏水會立刻凝固,形成的豆腐塊會有硬芯;溫度太低,石膏水無法充分發揮作用,豆腐無法凝固。
把石膏水緩緩倒入豆漿裡,一邊倒一邊用勺子輕輕攪拌,攪拌的方向要一致,不能來回攪,否則豆腐會散。倒完石膏水後,停止攪拌,讓豆漿靜置1520分鐘,這時候豆漿會慢慢凝固成豆腐腦,用勺子輕輕碰一下,豆腐腦會輕輕晃動,沒有液體滲出,就說明點豆腐成功了。
接下來是“壓豆腐”,準備一個鋪好紗布的木框,把豆腐腦倒進木框裡,然後把紗布的四角折起來,蓋住豆腐腦,再在上麵放一塊木板,木板上壓上重物,比如裝滿水的水桶,讓豆腐腦裡的水分慢慢滲出。壓豆腐的時間根據想要的硬度調整,做腐乳的豆腐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壓23小時就夠了,直到豆腐成型,用手摸起來有彈性,不會輕易碎裂。
壓好的豆腐要從木框裡取出來,放在乾淨的木板上,切成邊長為34厘米的正方體小塊,豆腐塊的大小要均勻,這樣後續發酵時才能受熱均勻,長出的菌絲也會更整齊。
四)接種與發酵:黴菌的“魔法時刻”
切好的豆腐塊要進行“接種”,也就是讓豆腐塊長出黴菌,這是腐乳區彆於其他豆製品的關鍵。接種用的黴菌是“毛黴”,老輩人大多用“老豆腐坯”作為菌種,也就是上一批做腐乳時,保留下來的長了毛黴的豆腐塊,把老豆腐坯碾碎,撒在新的豆腐塊上,就能讓新豆腐塊長出黴菌。
現在也有人用人工培育的毛黴菌種,操作更簡單,也更衛生。接種時,要把豆腐塊整齊地擺放在竹篩裡,間距保持在12厘米,然後把菌種均勻地撒在豆腐塊上,確保每個豆腐塊都能接觸到菌種。
接種後的豆腐塊要放在“發酵室”裡,發酵室的溫度要控製在2025c,濕度在8590,這樣的環境最適合毛黴生長。老輩人通常會在發酵室裡放一盆水,或者在地麵上灑水,來保持濕度。發酵室裡不能有陽光直射,否則黴菌會停止生長,豆腐塊容易變質。
在發酵的前3天,每天要把豆腐塊翻動一次,讓每個麵都能均勻地長出黴菌。第一天,豆腐塊表麵會出現一層白色的小絨毛,像細細的棉線;第二天,絨毛會變長,顏色變成灰白色,豆腐塊開始變軟;第三天,絨毛會長得更密,顏色變成淡黃色,用手輕輕碰一下,絨毛會脫落,豆腐塊的表麵變得光滑,這時候“前期發酵”就完成了,豆腐塊變成了“腐乳坯”。
前期發酵的目的是讓毛黴分解豆腐裡的蛋白質和脂肪,產生氨基酸和脂肪酸,為後續的醃製打下基礎。如果前期發酵不充分,腐乳會沒有香味,口感也會生硬;如果發酵過度,豆腐塊會腐爛,無法食用,所以這一步要嚴格控製溫度和時間。
五)醃製:賦予腐乳獨特的味道
前期發酵完成後,就要進行“醃製”,這一步決定了腐乳的味道。醃製前,要準備好調料,最基礎的調料是鹽和白酒,鹽能起到防腐的作用,還能讓腐乳更入味;白酒能促進後續的發酵,還能去除腐乳的腥味,增加酒香。
首先是“拌鹽”,把腐乳坯放在乾淨的盆裡,撒上適量的鹽,鹽的用量根據個人口味調整,一般1斤腐乳坯加2兩鹽就夠了。然後用手輕輕翻動腐乳坯,確保每個腐乳坯都能均勻地裹上鹽,然後靜置23小時,讓鹽充分滲透到腐乳坯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接下來是“裝壇”,要選用乾淨的陶瓷壇,不能用塑料壇,因為塑料會吸收腐乳的味道,還可能釋放有害物質。裝壇前,要把陶瓷壇用開水燙一遍,晾乾水分,確保壇內沒有油汙和水分,否則腐乳容易變質。
裝壇時,先在壇底鋪一層調料,比如薑片、蔥段、辣椒段,然後把腐乳坯整齊地碼在壇裡,腐乳坯之間要留有縫隙,讓調料的味道能充分滲透。碼好一層腐乳坯,就撒一層鹽,再澆一層白酒,然後放一層調料,這樣反複操作,直到把腐乳坯裝滿壇子。
最後,要往壇裡加“鹵汁”,鹵汁的做法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用醬油、糖、八角、桂皮、香葉等調料熬製而成。把醬油、糖、八角、桂皮、香葉放進鍋裡,加適量的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煮20分鐘,然後關火,放涼後過濾掉調料渣,鹵汁就做好了。
把鹵汁倒進壇裡,確保鹵汁能完全淹沒腐乳坯,然後在壇口撒一層鹽,防止鹵汁變質。接下來是“封壇”,用乾淨的紗布把壇口蓋好,然後用繩子紮緊,再在紗布上塗一層黃泥,黃泥要塗得均勻,沒有縫隙,這樣能防止空氣進入壇內,讓腐乳在密封的環境下進行“後期發酵”。
六)後期發酵:時間賦予的“醇香”
後期發酵是腐乳味道升華的關鍵,這一步需要足夠的耐心。封好的壇子要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溫度控製在1520c,不能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也不能放在溫度過高的地方,否則腐乳容易酸敗。
後期發酵的時間根據季節調整,夏天溫度高,發酵3040天就夠了;冬天溫度低,要發酵6090天,甚至更長時間。在發酵的過程中,腐乳坯裡的蛋白質會被進一步分解成氨基酸,脂肪會分解成脂肪酸,這些物質與調料的味道融合在一起,形成腐乳獨特的醇香。
發酵期間,要定期檢查壇子的密封性,如果發現黃泥有裂縫,要及時補塗,防止空氣進入。發酵到第20天左右,可以打開壇子聞一下,如果有濃鬱的醇香,沒有異味,就說明腐乳快做好了;如果有酸味或黴味,說明發酵失敗,腐乳不能食用。
當腐乳的顏色變成深褐色或暗紅色,表麵裹著一層透亮的紅油,用筷子夾起來時,質地柔軟有彈性,沒有碎塊,就說明發酵完成了。這時候的腐乳,既有黃豆的醇香,又有調料的鹹鮮,還有黴菌發酵產生的獨特風味,無論是配粥、下飯,還是用來炒菜,都是絕佳的選擇。
喜歡那年那時的青春請大家收藏:()那年那時的青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