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樣能夠滿足需要的‘植物’,
從一開始,秦裕以及一眾研究員就沒有將目光放在自然界。
想要直接從自然界中找到這樣一種植物,基本是不可能的。
要是自然界存在它,有如此大的生存優勢,它早就該在自然界中泛濫了。
現在沒有看到,基本就已經可以確定它壓根在自然界,至少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所以,從研究項目開始,秦裕以及一眾研究員人員的目標,
就是以現有的一些植物,利用基因修改編輯等方式,改造出一眾能夠滿足要求的植物。
而這個原形‘植物’的方向,
秦裕首先考慮的,其實就是菌類。
倒不是因為其他原因,就是菌類繁殖速度夠快。
繁殖速度夠快,是需要實現的這個目標植物的一條重要特質。
但,就目前已有的菌類,又很難滿足其他要求。
倒是有一些乾旱地區存在比較耐旱的菌類。
但這個目標植物,不光是需要在荒漠地區生存下來,
還需要生存下來的同時,能夠對荒漠地區的土壤帶來良性變化。
比如,以發達的根係,改良荒漠地區沙土的內部結構,讓它能夠蓄水。
讓荒漠土壤蓄水,是荒漠地區土壤改良的一個重要條件。
而菌類……‘根係’倒是挺發達,但能夠鎖得住土壤,幫助蓄水嗎?
這是此刻011研究所相關研究團隊麵對的問題,但同時,也是研究團隊的研究方向。
如果考慮菌類,就需要研究和改造出一種,
大概不同於現目前任何菌類的特殊菌類,以實現這個研究項目的所有目標要求。
而即便是有秦裕參與,
這項研究工作,也需要持續不少時間。
……
而在這項研究推進著的同時,
秦裕自然也沒有厚此薄彼,同樣參與著011研究所內,另外一項正在進行的‘人體強化研究項目’。
原本011研究所內大部分研究員們,也都負責這個項目。
這同樣是一個大研究項目。
人體強化研究,也是分很多方麵的。
最後,考慮到目前國內外,都在推進的航天探索項目。
秦裕和一眾研究員們,將‘人體強化研究項目’的第一個目標,定在了,嘗試讓人體能夠更加適應低重力與高重力環境變化這點上。
或者更細化一點,就是嘗試讓人體能夠正常在地球重力下生存的情況下,同樣能夠更適應低重力環境。
目前的華國空間站,比起幾年前雖然再擴大了一些,但也依舊沒有能夠實現自旋模擬重力。
空間站內的航天員,基本長期處於一種低重力環境下。
這種低重力環境,人體其實是不太適應的。
在主觀感受上,處於低重力環境下,因為血液動力分布變化的問題,人體就很難受。
而長期處於低重力環境下,人體的肌肉會萎縮,身體各方麵都會朝著不太好的方向變化,
為此,空間站內的航天員每天都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來鍛煉,以維持自己的肌肉水平。
同時,這種低重力環境很大程度上,也是航天員需要定期輪換一個原因。
而除了空間站的問題以外,
此刻華國五十年月麵探索計劃,在月麵建設基地,同樣麵臨著這個問題。
月麵的重力環境雖然比空間站好,但和地麵差異還是較大。
如果建立了永久月麵基地,進行月麵移民的話,這個問題就必然需要得到解決。
不然,以後長期待在月麵基地的人,回到地球說不定都得穿上航天服。
極其不利於地月之間的往來。
這個問題,解決方向肯定是不止此刻011研究所正在進行的這一個,
不過,既然此刻進行的是人體強化項目,
秦裕和一眾研究員們,肯定是要從人體自身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人體能夠同時適應地球重力和更低重力環境的生存,
那這個原本的問題,顯然就直接不存在了。
而在解決這個問題上,
011研究所其實也有兩個研究方向,
第一個,肯定是嘗試進行基因改造,讓人類天生就能夠擁有這樣的適應力。
但這個方向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倫理問題。
基因改造肯定是沒有辦法對於人體進行的。
那就隻能夠對受精卵進行。
但問題是,這種基因研究,是有可能失敗的。
即便是011研究所,也不可能說在第一次實驗時,就直接成功。
所以這個方向,其實是走不太通的。
第二個方向,
其實就是類似於先前秦裕研究2611延壽針劑,
以一種外來的東西,實現這種效果。
這個方向的好處就在於,它對於成人也能夠同樣發揮作用。
不用期待下一代人成長起來過後,才能夠完成這種人體強化目標。
其次就是,不存在什麼倫理問題。
雖然,肯定也需要進行臨床試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但,就相當於一項新藥的臨床試驗了。
雖然依舊對參與臨床實驗者有風險者,但參與者也是成年人,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自己選擇是否參與。
而不是像基因改造的目標一樣,根本沒有辦法選擇自己是否參與。
同時,這種臨床試驗,有必要的話,就像是先前2611延壽針劑的臨床實驗一樣,
011研究所的研究者們可以自己上,自己當誌願者。
所以此刻,
在人體強化項目中,這個人體低重力適應目標上,
011研究所的一眾研究員們,還是主要集中在尋找一種外來物質,能夠實現對人體相關機製進行影響的方向上。
而有了之前人體繁育裝置研製的經驗,同時也是在秦裕的帶領下,
這個方向的研究工作,進行的其實還是比較快的。
……
32年,011研究所,就在忙碌中過去了。
然後是,33年,34年。
兩個研究所,包括人工智能領域項目在內,三個研究項目都在持續推進。
研究過程中的問題解決了不少,但距離出成果,依舊還需要不少的時間。
這兩年時間裡,
外界也同時發生著一些變化。
首先是,
那顆編號為2025s01的小行星,
之前還曾有不少人為它擔心過,但就如同過往絕大多數次類似的情況一樣,
最終,2025s01小行星也並沒有和地球真得撞上,受到太陽係內環邊緣大行星的引力影響,偏離奔向地球的方向。
不過,在33年,北熊國的一個天文台倒是首先在捕捉到了一顆朝著地球逼近的小行星,
發現時,它和地球發生碰撞的概率是0.23,如果能夠和地球發生碰撞的話,大約在32年過後,會和地球發生接觸。
相關報道帶來的效果也依舊是和先前2025s01小行星的相關報道一樣,
討論的有,真正當回事兒的其實不多。
哪怕是那些叫囂著,‘趕緊毀滅吧’的人實際上也沒有真得覺得這又一顆朝著太陽係奔來的小行星能夠和地球撞上。
“人類都存在這麼多年了,要毀滅早就毀滅了。天天報道這種新聞,我看就是危言聳聽。”
“朋友,你聽說過人擇理論嗎?可能不是人類文明毀滅不了,僅僅隻是過去沒有毀滅,才有你現在在這裡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