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刻這種情況下,
整個負熵研究院自然也保持著相當程度的活力。
雖然很難和秦裕比,
但整個負熵研究院內,各領域各學科的天才,也是層出不窮。
更或者說,能夠進入到負熵研究院的研究員,本身就是天才。
自然而然的,除了秦裕直接參與的項目,
負熵研究院其他一些項目,不時也是有一些新成果浮現的。
哪怕不如強人工智能,碳基芯片一樣猛然一腳踹開時代的大門,
但其中也不乏亮眼的。
011研究所,此刻也可以稱呼為負熵研究院下的生物與生命科學研究所,
在持續了許多年的‘人體強化項目’中,
在對增強人體恢複能力的領域,再做出了一些突破,通過基因手段,
能夠實現在新一代人體身上,達成類似於‘斷肢重生’的效果,雖然目前效果還沒有那麼的完美,能夠讓人完美長出短損的手臂,但在肢體末端恢複和內臟部分損傷的恢複上,已經見明顯效果。
雖然在實用效果上,有其他比如單一內臟人體外培育技術做替代。
但終究是一項了不起的成果。
而信息去噪所,在繼十納米的碳基芯片之後,經過這些年的努力,
從工藝和設計上,在將碳基芯片的製程進一步縮短,性能進一步進行了提高。
雖然隻是已有技術路徑上的再往前一步,
但碳基芯片作為目前智能時代的硬件基礎,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此外,
材料研究所和能動所合作,
針對於目前的電力傳輸問題,拿出了一個新的無線電力傳輸方案。
在無線電力傳輸上,已經明顯優於此前的無線電力傳輸方案。
目前還在針對於此,進行更大程度上的實用性優化。
而地質研究所,則是和信息去噪所合作,正在嘗試將目前智腦計劃中的強人工智能引入地質活動推理,
目前這個項目,也同樣在推進中。
此外,材料所本身,在近些年化學火箭燃料的發展中也做了一些貢獻,
能動所本身,對於之前反應堆氚增殖和自循環的問題,也已經逐漸得到了解決。
這一點,在280年新建的一些巨型聚變反應堆上都已經得到了體現。
這些單獨羅列出來,其實都是了不起的成果。
當然,
此刻整個能動研究所,乃至整個負熵研究院,主要努力的方向,依舊是在氦3聚變上。
……
對於氦3聚變的研究。
在秦裕帶領下的能動所,目標其實就是兩個。
第一條,自然就是實現氦3聚變本身,
第二條,就是縮小目前聚變反應堆的體積。
首先是後者,
如果氦3聚變反應堆,依舊維持著目前氘氚聚變反應堆加配套發電裝置這樣,
動輒好幾個體育場大的占地麵積,其使用範圍不可避免地會很大程度上受限。
在此刻,月麵基地上和空間站上,依舊沒有使用上可控核聚變發電,核心原因就是這個。
此前,秦裕介入能源領域的研究,
除了解決能源問題本身,也是想從能源領域出發,解決目前航天技術的運力問題。
如果氦3聚變反應堆還是像目前巨型氘氚聚變堆這麼大,乃至更大,
把它放在飛船,飛行器上,那飛行器得多大?
即便不讓它在大氣層內航行,把它的能源部分運到地外都成問題。
然後,
就是實現氦3聚變本身了。
氦3聚變之於目前已經實現了的氘氚聚變,
先不說可控不可控的問題,就是實現聚變反應的難度,都躍升了一個量級。
單從反應溫度上來說,氘氚聚變可能上千萬度就已經足夠實現反應,
而氦3聚變的,在其他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大概需要上億度,數億度才能夠實現反應。
在氦3聚變的實現上,不光約束成問題,聚變點火本身可能都成問題。
而想要實現如此苛刻的反應條件,氦3反應堆運行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必然也是巨量的。
也就是說,氦3聚變反應堆的自持率大概也會出現問題。
這些都是此刻能動所和秦裕所麵對的問題。
從此刻氘氚聚變反應堆的建造上,本身就已經能夠窺見氦3聚變實現的困難。
在實現較為容易的氘氚聚變時,以目前的技術,都隻是堪堪實現,並且為了提供自持率q值,不得已將整個氘氚聚變反應堆建得如此之大,
就聚變堆來說,目前技術上已經不剩下什麼餘量了。
但偏偏,氦3聚變的實現難度,就是要比氘氚聚變超出一個數量級。
也就是說,過往實現氘氚聚變時掌握的經驗,在氦3聚變上已經沒用了。
目前的技術本身,距離實現氦3聚變氦差著相當的距離。
而具體點,
從反應堆的控製係統上來說,
在強人工智能介入之後,
控製係統本身,在現階段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優化的空間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也就是說,
此刻秦裕帶領著能動所,想要實現氦3聚變,
可能最終還是要從材料和等離子體湍流理論兩個方向出發。
湍流理論的方向不用多說,
反應堆中被約束運轉著的等離子體嚴格來說也算是一種‘流體’,
如果能夠掌握更加完善的湍流理論,自然從底層出發,對等離子體實現更加精密的約束。
材料的話,和‘耐熱材料’沒有什麼關係,
再耐熱,人類文明目前也不可能找到直接承受數億度高溫的材料,
存在那種材料,人類文明目前也沒有辦法加工和使用。
材料方向主要還是‘線圈材料’。
從目前的反應堆主體結構上來說,
可能需要一種性能更加優異的超導材料,
來實現對於反應堆中等離子體更加強勁的約束,以及提供和維持反應條件的發生。
如果有一種更優異的超導材料,也能夠減少,
此刻可控核聚變反應堆中,為維持線圈超導而構建的配套裝置,
以及縮小為此構建的相關設計。
而這兩年,
秦裕所帶領的能動所,所推進的氦3聚變研究項目,
也主要是在朝著這兩個方向靠近。
關於湍流這個流體力學中的經典問題的研究,
主要是秦裕自己在負責,
偶爾,智腦計劃中的強人工智能能夠為它提供一些算力上的輔助。
而超導材料的相關研究,則是秦裕在參與的同時,負熵研究院的材料研究所也同時進行了參與。
智腦計劃中的強人工智能,在其中也同樣提供了一些助力,
依舊是算力上的支持。
雖然材料領域的研究一向有些碰運氣,
但秦裕顯然是沒有什麼碰運氣的習慣,還是習慣從理論底層出發,
從計算材料學的領域破解這個問題,
而計算材料學的使用,就比較費算力了。
而整個氦3聚變反應堆的研究,
基本也就和此前秦裕負責的其他領域的研究一樣,
秦裕把控著主要方向,給予各個研究團隊劃分一個清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