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他發表的論文也不少了。
但具體是哪篇壓根不用猜,陸時羨已經想到了。
除了兩年前發表的那篇植物細胞天然免疫研究成果,其他的成果還是差了太多。
畢竟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關於單論文被引量,有個比較搞笑但十分形象的說法。
被引量15進入練氣期。
被引量610進入築基期。
被引量1150進入金丹期。
被引量51100進入元嬰期。
被引量101500進入化神期。
被引量5011000進入煉虛期。
被引量10015000進入合體期。
被引量5001進入大乘期。
如果再往上那就不是凡人的領域了,而是神仙打架。
往往過了數百年才可能出那麼一個。
林海凡之所以如此在意的原因是他最高的那篇論文,被引量好像才剛剛達到386。
而且這還是近十年前的成果了。
按照這個說法,相當於陸時羨在26歲的時候就成為了合體期大牛。
而快大他兩輪的林海凡還處在化神期。
按照修仙界達者為先的慣例,林海凡看到叫陸時羨還要叫一聲前輩。
這讓他怎麼能不受刺激。
被引量確實隻能說明部分問題。
因為需要框定在同一研究領域內的同一學科下,才可以用引用數進行比較。
而且這也並不算絕對客觀,還要看論文被收錄的數據庫有多少、發表的時間長短以及內容的受關注程度等因素。
不過,就陸時羨而言,這個說法還是很有信服力的。
因為他的年紀並不大,論文的發表時間就更短了。
短時間內,被引量達到1000多,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
那就是陸時羨的研究成果影響力提升迅速,並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認可。
“你是真的離譜,如果後麵維持這個勢頭再發酵一下。”林海凡承認自己的語氣有些酸了:“如果這次有軟柿子的話,說不定你這次還真能拿到諾獎。”
聽到這句話,陸時羨的心裡還真砰砰跳了一下。
好家夥,真的有機會嗎?
陸時羨仔細回想了一下,獲得2018年化學獎的好像稍顯特殊。
三位諾獎得主的獲獎成果並不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係列,而是分成了兩個部分。
一個是酶的定向進化研究成果,一個是關於肽類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
兩個研究成果能夠獲獎自然是意義重大。
前者能夠用來幫助生產人類急需的生物燃料和藥物等等,畢竟酶是生命最鋒利的化學工具。
而後者則有望幫助人類抵禦多種疾病,其中包括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是轉移性癌症。
要說軟柿子,還真的比去年的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要軟一些。
不過諾獎評選機製是個謎,很多人搞不懂,陸時羨也不例外。
去年的確是一點希望都沒有,但這次他確實看到了一些。
不過他在心裡在潛意識裡,並不是很相信這個事情,畢竟自己還是太過於年輕,還有一些隱性的不利因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