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回國以來,到現在的十月份。
他沒有出現在實驗室,反而一直被活躍在學術講座、頒獎現場等社會活動中。
但隻有在實驗室才是一名科學家的戰場。
他早已經迫不及待了。
這個消息對梅興國來說也很意外。
他之前一直對陸時羨提出的計劃存在一定的疑慮,但也隻能儘力去爭取,不然連機會都沒有。
因為原本省部共建模式針對的對象應該是地方省屬高校。
這一次,裡麵高校的對象變為了燕大。
這在過去都屬於前所未有的先例。
但報告打上去,讓他沒想到的是陸時羨的名字如此好用,經過專題協商和專家論證以後,後續的審批環節一路綠燈。
要知道,很多地方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之路艱難無比,花費一二十年沒有結果也是常事。
這個信號已經很明顯了。
“看來小陸那一次上燕京的收獲不小啊。”梅興國在心中暗暗思索。
至於,一座新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能為南江帶來什麼好處?
首先是對於南江來說,相關學科建設水平能夠迅速提升。
其實燕大參與進來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畢竟屬地在南江,能夠進一步加強燕大和南江之間的溝通交流。
而且可以預見,實驗室和南江各省屬高校的合作也不會少。
其次對南江科研實力提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一點應該很容易理解,實驗室會圍繞南江發展的戰略布局與區域特色,同步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與基礎應用研究。
最後積極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地方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就會帶來區域科技創新體係建設的推進。
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這句話不隻是說說而已,通過科技創新,不斷為南江培養基礎研究人才與科研團隊。
從而最後達到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
至於前期的花費和投入,和後期的成果與回報相比起來完全值得。
儘管這個周期看上去的確不會很短。
但梅興國魄力十足。
就在批複下達的當天,他就進行了批示,要求南江全省各部門要全力配合省部共建植物病理和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籌)的建設。
陸時羨也快馬加鞭,飛往南江參與實驗室的選址和設計。
對於這個東西,他其實並不會太懂,但有專業的人懂。
他過來也隻是為了見識和關心一下,順便表達自己的一些設計訴求。
畢竟他即將成為這個實驗室的負責人。
幾乎在建設方案敲定下來的數個小時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