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在迅速敲定下,一場定在燕京科技部的結題驗收會議就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張羅。
由於省部共建遺傳育種與病理實驗室的特殊性質,驗收組專家組的成員原則上應來自共建單位華科院、燕京大學以及南江大學。
但最後科技部在擬定成員的時候犯了難。
沒辦法,陸時羨的項目組就有六位院士,幾乎把相關領域的專家一網打儘了。
如果繼續框定在這個規定上,很有可能出現評審專家還不如人家專業的情況。
這就很尷尬了。
黎平安隻好特事特辦,放開了這個限製,從全國範圍內來尋找專家。
還好,陸時羨當初給他的名單提供了思路,有他出麵,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
10月24日,星期六。
國家科技部報告廳內,陸時羨站在講台前,身後的大屏幕上顯示著"植物細胞抗病毒遺傳育種應用關鍵技術研究"的課題名稱。
台下坐著九位國內頂尖專家,都是這次驗收專家組的成員。
此時,他們的目光都聚焦在這個年輕的科學家身上。
其中為首的是組長齊周,華科院現任副院長,華科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發育生物學家,長期從事生殖、遺傳、發育、及乾細胞等研究與轉化工作。
副組長陳業華,水木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華科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遺傳生物學家,長期從事植物器官形態和大小變異的遺傳和進化機製的研究。
除此之外,其餘人員也均為相關領域的頂級專家。
而且細算起來,巧合的是專家組成員有四位科學院院士,兩位工程院院士,加起來也有六位院士。
不過,陸時羨絲毫不慌。
6v6的陣容雖然被抵消了,但如果再加上他這個諾獎得主,隻能說這波優勢很大。
“各位專家。”陸時羨的聲音沉穩有力:“經過近三年的研究,我們實驗室在植物抗病毒育種領域取得了一係列突破性進展。”
他點擊遙控器,大屏幕上出現了一組數據圖表:“首先,我們通過大量的相關實驗,建立了以司南模型為基礎的數據庫,它的作用是編織了一張能夠幫我找到通往終點鑰匙的大網,並且這張網並非隻能使用一次。”
“其次我們成功解析了nbhsp90蛋白在溫度波動下的構象變化機製。通過精細化的調控溫控係統,我們首次捕捉到了蛋白質構象重排的實時過程。”
“最後我們通過基因編輯手段,改良了水稻新品種繁縷1號,並且成功完成了田間實驗,實地驗證了我們的研究成果。”
這是非常簡要的總結,但字眼卻是極其驚人的,引起台下陣陣低語。
如果不是為了不影響陸時羨的講述,恐怕台下已經成了討論交流大會。
一位白發蒼蒼的專家帶著驚訝,舉手提問:“陸教授,你們這項發現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這個人陸時羨沒見過,於是下意識瞄了一眼席卡,頓時驚訝不已。
居然是他?
喜歡沒參加高考怎麼了?我保送的請大家收藏:()沒參加高考怎麼了?我保送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