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時羨笑了笑,搖搖頭表示自己沒有受到影響。
“科學精神就在於質疑和驗證嘛,有人提出不一樣的看法也正常。”
在國內科研圈也混了這麼久了。
也越來越明白這種事情其實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
馬玉恒之所以聽得到,是因為他作為細胞生物學教授,相關領域的學者都坐在一起。
你說之前在植物病理學和遺傳育種學折騰也就算了,之前在米國的經曆大家都不了解,也就無從評論,頂多酸幾句,用了幾年做出了彆人數十年都無法得到的成果,而且還碰巧評上了諾貝爾獎。
但回國之後,學術圈裡就這麼大,哪裡有點動靜大家夥都知曉。
硬是在全球學術競備的壓力下,毫無障礙地就把繁縷1號係列抗病毒種質給研究出來了,並且又好運評上了國家科學進步特等獎。
沒有對比那就沒有傷害。
心理落差都是比較出來的,圈內很多人覺得心裡不平衡。
從人性角度來說,這個很容易理解,畢竟是人之常情。
但科學研究有時候就是這麼不講道理,並不是說誰能力最強、資曆最老就一定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有時候一招不慎,運氣不好,蹉跎一輩子都是有可能的。
更何況,原本植物病理學就是比較冷門的研究方向。
你能在這個領域裡挖掘出這麼大的成果,在全國乃至於國際上都產生了這麼大的影響力,甚至於很多高校都在考慮增設植物病理學這個課程。
這個沒什麼好說的,隻能說算你本事大。
但剛在這個領域霍霍完,現在又搞這麼大陣仗突然轉到了細胞生物學。
在自家這一畝三分地來了,看樣子還不是過來簡單看一看,而是要挖地三尺啊。
國內研究資源就這麼多,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這麼多年來躺在功勞簿上混吃等死好好的,你偏偏要插一腳進來。
要是你出了大成果,那豈不是顯得我很無能?
現場應該有部分人有過這個想法,隻不過在明麵上表現出來的隻有吳世忠罷了。
.......
這次研討會雖然結束了,但它在媒體上的報道才剛剛開始傳播。
並且引發了轟炸效應,許多人都在關注熱議這件事。
不管懂不懂,平常有沒有關聯,營銷號和一些大v都要來裝模作樣地評論一番。
沒辦法,來自陸時羨的流量和熱度就是這樣樸實無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而此時的陸時羨已經出現在南江機場。
羅斯曼本來就是來刷個臉,給陸時羨撐撐場麵的。
現在他要回耶魯,誰也攔不住,所以隻能表示歡送了。
誰知道臨行的時候,羅斯曼有些無語地說道:“聽說你在米國大肆挖人,it的切爾夫校長最近剛跟我抱怨說你居然把埃琳娜忽悠走了。”
it,全職在你這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