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院士的問題非常關鍵。我認為,評價其產出,不能僅看論文數量,而應建立一套新的評價體係,聚焦於其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實際能力。”
“例如,能否在一年內設計出對抗某種新發病毒的候選疫苗?能否在三年內設計出適應鹽堿地的高產水稻?我們可以設定明確的、可量化的裡程碑目標,接受國家和人民的檢驗。”
“至於‘奢侈品’的擔憂,‘方舟’的成功已經證明,戰略性的科研投入,是能夠帶來超額回報的。這個集群,將是支撐未來生物經濟的‘發動機’,而非‘裝飾品’。”
他的回答,既有戰略高度,又務實具體,既展現了個人雄心壯誌,又體現了集體責任感。
會場中,許多原本持觀望態度的院士,眼神中開始流露出認可與讚許。
於是,答辯結束後的投票環節,氣氛輕鬆。
當年反對最激烈的一位院士第一個站起來發言:
我要向時羨同誌道歉。他的開場白讓全場寂靜:當年我認為年輕人需要沉澱,但現在我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沉澱,不是熬資曆,而是用實實在在的突破性成果來說話。樞紐蛋白這項工作,讓我這個老生命科學工作者心服口服。
另一位曾持保留意見的院士也感慨:當年我們擔心他曇花一現,現在他用超算和《細胞》特刊證明了自己的持續創新能力。這樣的科學家不選,我們還選誰?
會場氣氛與往年截然不同。
隨著一位位院士發言,支持的聲音形成了一邊倒的態勢。
當唱票開始,“讚成”票數從一開始就穩步領先,最終以壓倒性的多數通過。
最後投票時,讚成票達到了創紀錄的91。
很快,在隆重的院士證書授予儀式上,當那枚象征著華國學術界最高榮譽的院士徽章彆在陸時羨胸前時,現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燈光聚焦在他年輕而平靜的臉上,這一刻,他不僅代表個人,更代表了一個國家對於創新、對於青春、對於未來的無限期許。
麵對媒體的長槍短炮,陸時羨這些年的獲獎感言已經逐漸變得簡潔而有力:
“這份榮譽,屬於所有奮戰在科研一線的同行,屬於我的團隊,更屬於這個敢於給年輕人壓擔子、給舞台的偉大時代。”
“院士稱號,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前方,還有更多的科學高峰等待我們去攀登。”
他沒有沉浸在榮譽之中,儀式結束後,便匆匆返回了南江。
因為他知道,還有很多事等著他去完成。
“樞紐蛋白”的後續研究更不能有絲毫鬆懈。
與軍方在生物安全領域的合作需要深入推進。
“國家生命設計大科學裝置集群”的構想還需要儘快細化。
......
回歸途中。
消息傳出,舉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