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委員會前主席在采訪中表示:我們欣慰地看到,這位諾獎得主正在開創比獲獎工作更具影響力的新事業。他證明真正的科學領袖不僅能做出突破性發現,更能重塑整個領域的研究範式。
哈佛大學校長則在學術領袖峰會上坦言:陸時羨當選院士的意義,在於他成功將華國的科研實力轉化為全球人才磁極。我們現在不得不麵對一個現實:最好的大腦既向往劍橋,也向往繁縷。
......
就在陸時羨當選院士的消息正式公布的第二天傍晚。
陸時羨正打算返回南江時,他的助理接到了一通特殊的來電。
來電顯示是華國電視台總編室,助理立即意識到這通電話的分量。
於是立馬將電話轉給陸時羨。
“陸院士,您好!我是《麵對麵》欄目總製片人劉政。”電話那頭的聲音沉穩有力:首先祝賀您當選院士!我們欄目組經過慎重討論,希望能為您做一期科學家訪談。”
“我們都知道您最近一向低調,很少接受媒體深度訪談,但這次我們希望您可以破例。”
劉製片人的話語誠懇而專業:“這期節目不僅是要展現您的科研成就,更重要的是,我們想通過您的故事,讓全國觀眾看到華國科學家是如何在基礎研究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這篇專訪未來很有可能編入中小學課本,因為它對激勵年輕一代投身科研具有重要意義。”
陸時羨稍作思考,便爽快地答應了:“如果能讓更多年輕人對科學產生那麼一點點興趣,我願意分享我的經曆。”
接下來的準備工作細致而周到。
錄製當天傍晚,陸時羨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央視新址。
穿過忙碌的走廊,化妝師細心地為他整理妝容,他有些不自在地笑了笑:“其實就這樣自然的樣子最好。”
導演尊重了他的意願,隻做了最簡單的打光處理。
很快,錄製便開始了。
一段旁白開始響起:
“觀眾朋友們,歡迎收看本期的《麵對麵》。”董晴麵對鏡頭,用她標誌性的沉穩聲音開場:“在今天節目開始前,讓我們先看一段短片......”
他,二十七歲,就已經站在了世界生命科學的最前沿;
他,帶領團隊發現了細胞智能調度網絡,開啟了生物學研究的新紀元;
他,剛剛在三十一歲時成為華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科學院院士。
從燕園學子到諾獎得主,從耶魯才俊到創始人,他的人生軌跡,如同一部科學的傳奇。
然而,在這些耀眼的光環背後,是一個怎樣真實的陸時羨?
今晚,讓我們麵對麵,聆聽這位科學巨匠的心路曆程......”
“此刻,他正坐在我們的演播室內。褪去所有的榮譽和頭銜,他依然保持著科學家特有的質樸與謙和。這就是陸時羨,一個永遠對這世界保持著熱愛與好奇,始終在探索生命奧秘的求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