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未來,陸時羨的眼神中閃爍著憧憬:“我希望在未來十年內,我們能初步實現可預測、可設計的生物學研究範式。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能夠理解生命,還能夠基於這種理解,設計出解決實際問題的生物係統。”
他具體描繪了幾個願景:”比如,我們可以設計能夠精準清除癌細胞的智能免疫細胞,開發能夠高效固碳的人工光合作用係統,甚至設計出能夠降解塑料汙染的特殊微生物。這些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正在逐步實現的科學目標。”
“那您對於新獲得的院士身份有什麼看法呢,現在很多網友都評論說實至名歸。”董晴輕聲問道。
而對於新獲得的院士身份,陸時羨表現出難得的謙遜:“院士稱號對我而言,更多的是一份責任。它意味著我要更好地培養年輕人才,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為國家科技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他特彆提到:“我計劃在繁縷研究院設立青年科學家創新基金,專門支持那些有想法、敢創新的年輕學者。”
“科學的未來屬於年輕人,我們要為他們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專訪接近尾聲,董晴問出了許多年輕觀眾關心的問題:“對於正在科研道路上奮鬥的年輕人,您有什麼建議?”
在官媒麵前就不能一本正經的瞎說了。
於是陸時羨思考良久,真誠地說:“首先,要保持那份最純粹的好奇心。”
“其次,要學會在困境中堅持自己的判斷。”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科研不是孤軍奮戰,要善於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
他舉了個例子:“我們智能調度網絡的突破,就是計算科學、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多個學科深度交叉的成果。未來的重大突破,必將越來越多地產生於學科的交叉地帶。”
專訪結束前,董晴問了一個私人問題:“經曆了這麼多榮譽和成就,您覺得自己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陸時羨微微一笑:“改變的是能力和責任,不變的是初心。我依然是那個對生命奧秘充滿好奇的探索者,隻是現在有了更好的工具,更大的平台,和更重要的使命。”
.......
燕京的院士授銜典禮餘音未落,媒體的聚光燈尚未完全移開。
陸時羨的身影已然回到了南江繁縷研究院那片熟悉的白色建築群中。
於他而言,院士頭銜並非終點,而是開啟下一段征程的通行證。
《細胞》特刊上那篇關於“智能調度網絡”的開篇之作,僅僅是一個宏大敘事的序章。
真正的風暴,才剛剛開始醞釀。
在“方舟”生物超算持續不斷的低沉嗡鳴聲中,陸時羨帶領著已然淬煉成鋼的團隊,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對“樞紐蛋白”及其背後更深層機理的係統性挖掘之中。
他們如同掌握了一張精密無比的地下管網圖,開始沿著每一條支線,向細胞內部“智能”的源頭追溯。
成果,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湧現,並陸續占據了《細胞》期刊後續數期的核心版麵,形成了一係列令人瞠目的專刊連載。
自那篇石破天驚的“樞紐蛋白”開山之作發表以後,後續的第二篇論文成果也在一個星期之後浮出水麵。
論文名稱為《sfr1變構開關的磷酸化密碼與信號整合邏輯》
這篇緊隨其後的工作,由羅伯特·萊夫科維茨教授作為共同通訊作者。
它深入解剖了sfr1作為分子決策器的核心,也就是那個被初步揭示的“變構開關”。
在“方舟”超算的助力下,團隊通過海量的分子動力學模擬與深度學習分析,不僅精準定位了控製sfr1構象變化的關鍵磷酸化位點集群,更揭示了其獨特的“信號整合邏輯”。
論文首次提出“磷酸化密碼”的概念:sfr1並非簡單地響應單一信號,而是通過其表麵多個特定磷酸化位點的不同組合與時序,來解讀上遊激酶網絡傳遞的複雜指令。
例如,隻有當位點a和位點b被依次磷酸化,而位點c保持去磷酸化狀態時,sfr1才會穩定在與特定gpcr構象高親和力結合的狀態,從而啟動對應的囊泡運輸程序。
“這就像一套複雜的生物分子密碼鎖。”羅伯特在論文中形象地比喻:“細胞通過操控這套密碼,實現了對下遊運輸事件無比精細的特異性和可塑性調控。”
這項工作將“樞紐”的概念從簡單的“連接器”提升到了“智能信息處理器”的高度,引起了信號轉導領域的巨大反響。
緊接著,埃琳娜·沃森負責的研究工作也產出了卓越的成果。ain”的精準識彆機製與膜脂微環境的協同作用。”
這篇由埃琳娜·沃森主導結構生物學部分的工作,則聚焦於那個神秘的“孤兒doain”。
利用“方舟”升級版的量子力學、分子力學計算模塊,結合更高分辨率的冷凍電鏡結構,團隊徹底揭開了其“精準識彆”的麵紗。ain”並非孤軍奮戰。
其與目標snare蛋白的特異性結合,強烈依賴於所處的膜脂微環境。ain”形成短暫的“脂質蛋白複合物”,這種複合物的形成,如同給“鑰匙”進行了最後的校準,極大地增強了其與“鎖”特定snare複合物)的匹配精度和穩定性。
“這不僅是一把鑰匙配一把鎖。”埃琳娜在結論中寫道:“而是鑰匙在正確的鎖孔環境裡,才能完美轉動。”
這一發現揭示了局部膜環境在細胞區室化調控中的主動作用,超越了將膜僅僅視為被動屏障的傳統觀點。
當然,除了陸時羨以外,這次獲益最大的無疑是趙棟梁。
喜歡沒參加高考怎麼了?我保送的請大家收藏:()沒參加高考怎麼了?我保送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