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舉例說明:比如你在論文中提到的蛋白質相互作用動態監測標準、多尺度數據整合規範,這些都已經成為國際同行爭相學習的新範式。如果我們能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技術標準體係...
就能掌握這個領域的話語權。陸時羨順勢接話道。
彭院士露出讚許的眼神,點點頭然後展開規劃書的詳細內容:
我們計劃從三個層麵推進:
第一,實驗技術標準化。將你們在樞紐蛋白研究中建立的高標準實驗流程,推廣為全國乃至於全球統一的技術規範。
第二,數據標準統一化。借助平台,建立華國人自己的細胞生物學數據庫和數據分析標準。
第三,評價體係重構。改變目前細胞生物學領域唯論文、唯影響因子的評價模式,建立更注重原創性和實際貢獻的新評價體係。”
他特彆強調:這項工作需要你來牽頭,也唯有你有這個資格來牽頭。不僅因為你是這些技術的開創者,更因為隻有你,才有足夠的國際影響力讓這套標準被世界認可。
陸時謙沉思片刻,他本來就有這方麵的想法,隻是暫時還沒付諸行動。
沒想到彭長剛這麼快就意識到這個機會,並且第一時間前來找他。
果然不能小覷天下任何人啊,老一代的科學家能從那個火紅的年代闖出來,沒有幾把刷子是不可能的。
不過陸時羨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彭院士,我完全讚同技術標準化的戰略意義。但我認為,我們應該采取更加開放和包容的策略。”
他走到白板前,畫出一個三環結構:
內核是我們必須掌握的核心技術標準,中環是與國際標準接軌的通用規範,外環則是麵向未來的創新實驗區。
他進一步闡述:我們既要確保在關鍵領域的自主權,又要避免閉門造車。最好的標準不是強加於人的規則,而是因為其先進性而被廣泛采納的共識。
兩人的討論持續了整個下午。
最終,他們達成了一項重要共識:由繁縷研究院牽頭,聯合國內頂尖科研院所,成立細胞技術創新聯盟,首批將圍繞以下方向製定華國標準。
第一是蛋白質相互作用動態監測技術規範。
第二是跨尺度生物數據整合標準。
第三是細胞功能智能評估體係。
第四是生物計算平台數據交互協議。
前三個是彭院士提前打好的初稿內容,陸時羨表示同意。
但他思考片刻,很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我覺得應該補充一個數據交互協議、”
“它看似是技術細節,實則是生物學研究從手工作坊大科學工程的關鍵轉折。誰掌握了協議標準,誰就掌握了未來生物學研究的基礎架構。
這個意見得到了彭長剛的讚許。
這一判斷其實源於對當代生物學研究痛點的深刻洞察。
當前生物學研究正陷入數據富裕而知識貧困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