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實驗室產生的海量數據從基因組序列到蛋白質結構,從動態模擬到活細胞影像,因格式不一、標準各異而形成了無數數據孤島。
很多研究團隊在科研中早就深有體會,僅整合本團隊不同平台的數據,就要耗費30的科研時間。
而智能調度網絡研究的突破性,正在於實現了從原子到細胞水平的跨尺度整合。
若無統一的數據交互協議,這種整合將停留在個彆團隊的定製化方案,難以推廣為普適性研究方法。沒換句話說,沒有通用的數據普通話,再精彩的科學發現也隻能是方言。
平台的開放戰略若要發揮最大效能,必須建立統一的數據交互標準。
這就像互聯網的tcpip協議。
沒有底層協議的標準化,就不會有全球互聯網的繁榮。
近年來,生物學的重現性危機日益凸顯。
統一的數據交互協議將確保研究過程的全鏈條可追溯,從原始數據到分析結果形成完整閉環。這對於智能調度網絡這樣依賴複雜計算的領域尤為重要。
在陸時羨與彭長剛院士的深度探討中,生物計算平台數據交互協議直接被確立為標準體係的核心支柱。
這個聯盟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的俱樂部。陸時羨繼續提出自己的想法:而應該是一個麵向全球的開放平台。我們可以邀請馬普所、冷泉港等國際機構作為觀察員參與標準製定。
彭院士讚歎道:這個格局很好。既彰顯我們的主導權,又保持開放性,這才是大國學術應有的氣度。
這次會談的意義其實已經遠遠超出了學術討論的範疇。
送走彭長剛院士後,陸時羨獨自在辦公室沉思良久。
彭院士關於技術標準化的提議,如同一道閃電劃破夜空,讓他意識到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開創性的研究成果若不能係統性地沉澱為經典著作,其影響力終將停留在論文層麵,難以真正塑造一個學科的未來。
是時候了。他望著書架上那些陪伴他走過求學與研究歲月的經典專著。
沃森的《基因分子生物學》、阿爾伯斯的《細胞生物學》……
這些著作曾為無數研究者點亮前路,如今,他也有責任為後來者鋪設新的基石。
他心裡也作下了一項重大決定:在未來兩年內,完成兩部學術專著的撰寫。
在決定撰寫這兩部學術專著之前,陸時羨確實已有作品問世。
那本五年前出版的有關於顯微鏡史的書籍。
不過,那本書的定位與現在計劃的兩部著作有著本質區彆。
那本裝幀精美、語言生動的《於微處見花、見草、見林木》,更多被歸類在科普讀物區。
書中用娓娓道來的筆觸,講述了從列文虎克的手工鏡片到現代冷凍電鏡的技術演進史,穿插著許多科學家的軼事趣聞。
當時的他覺得自己還沒有能力去完成一本學術專著,所以才轉而撰寫一本科普書籍。
但現在顯然已經到時候了。
喜歡沒參加高考怎麼了?我保送的請大家收藏:()沒參加高考怎麼了?我保送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