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部專著,他將目光投向了夢開始的地方,植物病理領域。
他初步擬定了一個主題,《植物智能免疫係統:從超敏反應到精準設計》,算是囊括他在這個領域做出來的所有成果,這也是他內心深處最想寫的東西。
第二本專著的撰寫,實際上是對彭長剛院士提議的深度響應,主要的目的是為他們的工作提供一些參考和便利。通過係統總結自己的研究成果並提升到理論體係的高度,實際上是在為華國標準奠定堅實的學術基礎。
畢竟樞紐細胞也就是“智能調度網絡”的成果,如果沒有研究者來詮釋,其他人想要自己來參透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
而且智能調度網絡大多依賴超算,也就是計算生物學的範疇。
他雖然是掌舵者,但對其具體原理和規律並不精通。
實事求是的說,這並不是他一個人能完成的任務。
所以兩本書的側重又有不同了。
時值深秋,繁縷研究院內卻洋溢著春日的蓬勃氣息。
在妥善安排好各項研究任務的銜接後,陸時羨決定正式啟動兩本學術專著的撰寫工作。
他特意將立項會分彆安排在繁縷研究院主會議室和植物病理與遺傳育種實驗室舉行,每個會場都洋溢著獨特的學術氛圍。
周一上午,繁縷研究院。
環形主會議室座無虛席。
除了羅伯特、埃琳娜、趙棟梁等核心成員外,還邀請了《科學》出版社高級編輯安娜·威爾遜通過視頻參會。
今天,我們不隻是啟動一本專著的寫作,陸時羨開場便定下基調:而是在為細胞生物學的未來奠定基石。
他身後的大屏幕顯示出《細胞智能:調度網絡的原理與應用》的框架圖:
上卷聚焦範式轉移,中卷解析核心架構,下卷展望未來生態。每個章節都將配備動態數據可視化模塊,讀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觀看生成的實時模擬。
羅伯特教授率先發言:我認為應該加強國際合作視角,邀請馬普所和eb的學者參與細胞功能編程章節的撰寫。
這個建議立即得到響應,安娜編輯當場表示可以協助聯係相關專家。
埃琳娜教授則關注技術細節:我們需要建立統一的結構數據標準,所有蛋白質結構都應當提供原始冷凍電鏡密度圖。她的提議引發了熱烈討論,最終確定將建立專著的配套數據庫。
最精彩的當屬趙棟梁的想法:他建議增加一個專著的增強現實功能設計,就是讀者用手機掃描書頁上的蛋白結構圖,即可在屏幕上觀察分子的動態運作。
我們要讓專著起來。趙棟的話贏得了全場掌聲。
為了搶抓標準體係製定的關鍵期,會議緊接著確定了嚴格的時間節點。
計劃六個月內完成初稿,三個月同行評議,明年秋季全球同步出版。
對這本書,陸時羨特彆強調道:我們的目標不僅僅出版一本書,而是定義一個學科新的未來。
第二天下午,在略顯陳舊的植物病理實驗室會議室裡,氛圍則顯得有些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