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開始了大動作。
他們首先是在內部確定了宣戰,但是還沒有在明麵上宣戰。
有許多的準備需要做。
首先,國內的軍隊需要動員。
第二,需要準備好後勤線。
第三,怎麼打乾軍,將軍們需要想出好的計策。
第四,往下,要和蜀國、唐國聯合,一起打乾國。
第五,往上,烜厄也是個潛在的盟友,可以試圖拉攏。
不說當初鐵元明時期的烜厄就和魏國有和親聯姻的關係,如今烜厄隻剩下西部,東邊那邊已經徹底被乾國所占領了,而且烜厄依然和乾國保持戰爭狀態。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種情況是有合作的可能的。
…………
“建立烜魏蜀唐,四國聯盟。共抗強敵。”
曹叢作出了最高指示。
頓時,來自魏國的使者立即前往了這三個地方。
但是得到的反饋卻不儘相同。
最順利的是唐國,李民表示很能理解如今的狀況,此時後悔也沒有用了。
都已經開戰了。
開弓沒有回頭箭。
要麼打贏乾國,唐國存。要麼打輸,唐國無。
所以唐國很順利的就和魏國聯盟。
說來可笑,當初趁著唐國被乾國殺穿時搞陰謀,分裂唐國,搞出了陳國的——正是魏國。
但現在的情況竟然是陳唐打得厲害,而唐國竟然和魏國公開聯盟了。
而在蜀國這邊,則是遇到了困難。
蜀國的態度倒是覺得聯盟很好,畢竟他們也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川地雖然到處都是易守難攻的地方,但奈何有太多的軍隊死在吳國了。
缺乏兵力。
這是不看好蜀國能防禦住強大乾軍的主要原因。
而曹叢也當然看出了一點,提出了可以借兵給蜀國。
也就是這一點,雙方產生了分歧。
分歧點在於將領。
魏國主張的是:軍隊完整的抵達川地,然後守住。換言之,就是將軍也跟著去。
但是蜀國不希望這樣,大臣們認為這太危險了。
雖然如今提這個已經有些跟不上時代,但在五年前,魏國卻是大陸上最強的國家,蠢蠢欲動,行事霸道。
而且魏軍也是少數在大陸上能夠和乾軍打得有來有回的軍隊。
讓這樣的軍隊進入川地,豈不是引狼入室嗎?
因此,蜀國朝廷給出了另外一個方案,那就是:隻要兵,不要將。
蜀國朝廷願意支付錢,但是,隻希望魏國把援兵的兵權給蜀國,繼而不要魏將了,讓蜀將來指揮這些魏軍。
這個消息傳回到鄴城時,魏國朝廷的武將們都氣得破口大罵。
“愚蠢至極!”
一名老將怒斥著。
如果真的這麼做了,的確蜀國君臣會感到安心,但這無異於將優秀的士兵置於死地。
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將官質量。蜀將已經很久沒有打仗了,最近的一場大戰正是蜀吳聯合對抗乾軍。而且蜀將也因為蜀國安於和平的情況,要每隔幾十年才出些名將。
反觀魏國的魏將?在經曆方麵,經常和匈奴、烜厄打仗,後來強大了,還在大陸內到處挑起戰端,宣揚自己的武力。
先把對錯拋開,不得不承認,這種經曆下的武將是高質量的。
而看曆史,魏國已經連著出了六代明君,軍隊力量在這百年時間不斷發展,製度更完善,培養出的將官自然更加優秀。
所以魏將>蜀將。
讓那些實力更差的蜀將來指揮軍隊,那不是兒戲嗎?
第二個原因,這會造成軍隊難以控製,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情況。
士兵是聽指揮的。
服從命令就是士兵的天職。
但裡麵依然存在著一個信任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