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秦淦西、廖祚祥、錢森發以及材料小組鄭老師、陶老師、胡老師等人,還有幾位暑假沒有回去的同學,還有車間生產工人來到鋼管實驗生產線前。
這條實驗生產線也是秦淦西等人研究設計出來的,屬於液壓係統項目中的一部分,包含鋼坯準備到精製的整個過程。
管坯準備很簡單,就是把成品鋼加熱,加熱到適合接下來加工的溫度。
管坯是根據幾位材料老師研究出來的配方,在鑄造車間製作出來的,秦淦西“參與”了配方的研究。
這個過程很順利,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
管坯溫度達到之後,接下來是穿孔,使用自製的穿孔機對溫度合適的管坯進行穿孔,形成空心的毛管。
穿完一根後,他們沒有著急穿下一根,而是將其冷卻後進行測量,發現了一些問題:壁厚稍薄,外徑稍大。
發現這兩種情況後,秦淦西親自操作,對輥距、頂前量和導距進行調整……微調。
經過六次調節,終於在第七次穿出合格的毛管。
鄭老師感歎,秦淦西就是秦淦西,要是他們這些老師操作,不浪費個十幾二十根,絕對不可能出合格的。
錢森發則笑著解釋,不要把自己看得如此不堪,即便他這個動手能力算是很不錯的,也隻能甘拜下風。
廖祚祥補充解釋,這些設備都是秦淦西主導設計的,各種參數都在他的腦子裡,出現什麼異常情況,他能馬上找到對應的解決辦法。
秦淦西對他們的感歎、解釋充耳不聞,一門心思放在下一道工序上。
他的任務很重。
設備是他主導設計的,儘管有“參考”,但也不是照搬;儘管在腦中形成了3d圖,但誰也不能保證,在加工過程中不會有紕漏。
他今天還有一個帶徒弟的責任。他是廠長,不可能每一次試驗都由他親自出手,必須要培養一些合格的徒弟出來,今後對他取而代之。
徒弟要想帶好,如何操作設備要教,並且要仔細地教;設備的原理要教,不能讓他們對其一無所知,否則隻會機械操作,出了問題不會調節。
還好,他們都是接受能力比較強的“老員工”,文化層次至少也是初中畢業,隻是因為家庭條件差,所以沒能考高中,有的是考上了卻沒錢去讀。
穿孔的下一個工序是軋製,對毛管通過多道次軋製,將其軋製成型,並達到所需的尺寸和形狀。
所使用的芯棒式無縫管軋機也是秦淦西他們設計生產出來的,並且一生產就是兩台。
這道工序比較順利,第三次就生產出合格產品。這個產品是相對於下一道工序而言的,是下一道工序的原料)
接下來是定徑和減徑工序,使用的設備是他們研製的定徑機和減徑機,對軋製後的鋼管進行定徑和減徑,以確保其尺寸精度,沒多少波折就出合格產品。
後麵的工序是冷卻和精整,冷卻管子,確保鋼管的表麵質量和尺寸精度。冷卻是要的,精整就簡單化了,隻進行了切頭,讓其保持平整。
最後一道工序是質量檢測,秦淦西告訴幾個徒弟進行壁厚測定、外觀檢查,至於水壓試驗等,現在沒法做,比如水壓試驗,隻能等齒輪泵試驗成功以後再進行。
還彆說,做這樣的實驗很費時間,待第二根鋼管快加工完時,周春波帶著人送飯過來了。
十幾人簡單洗一下手後就地而坐,拿起飯就開始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