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城市燈火在玻璃幕牆上流淌,像一條條發光的河。
我站在會議中心的講台前,手心微微出汗。
台下坐滿了人——有穿西裝的金融代表,有背著畫板的藝術工作者,有戴著眼鏡的科技人員,也有穿著傳統服飾的非遺傳承人。
空氣裡彌漫著一種奇異的安靜,仿佛所有人都在等待某個時刻的降臨。
王政府官員坐在第一排,神情嚴肅,但朝我微微點頭。那一刻
“這不是一場個人的戰鬥,”我的聲音通過麥克風傳遍全場,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卻堅定如鐵,“而是屬於每一個文化守護者的戰役。”
話音落下,掌聲如潮水般湧來。
“非遺文化聯盟”正式啟動。
橫幅在燈光下緩緩展開,紅底金字——“守護文明之火,照亮未來之路”。
四個支柱板塊依次點亮:科技、文化、公益、金融。
每一束光都像一把利劍,刺向那片藏在暗處的陰影。
我走下台時,謝明遠已經在後台等我,手裡拿著平板,眼神發亮:“林哥,係統接通了!孫總那邊剛完成部署。”
我接過平板,屏幕上跳動著一串串數據流。
孫科技公司開發的ai監控係統已接入全國二十多個重點非遺區域的影像網絡,能自動識彆異常行為、標記可疑人員,並對網絡輿情進行實時追蹤。
這是我們的“眼睛”。
“第一次捕捉到異常。”謝明遠點開一段加密通訊記錄。
音頻播放出來,聲音經過變調處理,但關鍵詞清晰可辨——
“清理計劃已啟動……火種源x進入預備階段……確保無痕。”
我心頭一緊。
火種源x?是什麼?新的項目?還是某種代號?
更讓我在意的是“清理”這個詞。
不是“開發”,不是“改造”,而是“清理”。
像是要抹去什麼,徹底地、不留痕跡地。
我盯著那串ip跳轉路徑,最終指向臨川市青山鎮——正是車牌a7x913登記的區域。
那個地方,曾是外婆口中的“老根”,如今卻成了火種源秘密行動的中轉站之一。
“他們已經開始行動了。”我低聲說。
謝明遠點頭:“但我們也有武器了。係統不僅能追蹤,還能反向分析他們的通訊模式,預測下一步動作。”
我閉上眼,腦海中浮現出那些被推倒的老屋,被挖走的石雕,被替換的祠堂匾額。
那些不隻是建築,是記憶的錨點,是我們活過的證明。
而現在,有人想把這些全部抹掉。
會議結束後的第三天,劉藝術團體的舞台劇《火種》在市大劇院首演。
我坐在觀眾席最後一排,肖瀟然坐在我身邊。
她今天穿了件素色旗袍,發髻微挽,燈光打在她臉上,溫柔得像一幅舊畫。
“你寫的那段獨白,”她輕聲說,“很痛,但很真。”
我笑了笑,沒說話。
舞台上,一位老匠人抱著即將被焚毀的木雕,在暴雨中跪地呼喊:“你們燒得掉這木頭,可燒不掉我刻進去的魂!”那一刻,全場寂靜。
最精彩的部分在結尾。
大幕將落時,投影突然切換,一段模糊的監控畫麵浮現:幾個黑衣人將一塊寫著“市級非遺”的牌匾扔進火堆,車牌一閃而過——a7x913。
台下嘩然。
演出結束後,熱搜迅速爆了。
“火種劇透火種源”“非遺保護還是商業掠奪”“個個車牌是誰的”——話題如野火蔓延。
火種源官方當晚就發了聲明,稱“純屬虛構,保留追責權利”。
可他們越是否認,網友越是要查。
有人順藤摸瓜,發現那塊牌匾所屬的村落,三個月前剛被一家名為“新域文旅”的公司簽約開發。
而這家公司的股東名單裡,赫然有李維漢的影子。
風暴正在成型。
那天深夜,我回到辦公室,窗外雨落如注。
手機震動,是係統警報——ai監測到新一輪加密通訊,關鍵詞再次出現:“x計劃進度70”“目標:三線並進”“靜默執行,避免輿論反噬”。
我盯著屏幕,手指攥緊。
他們以為還能躲在幕後,用金錢和權力切割曆史,重塑敘事。
但他們忘了,這個時代,信息本身就是武器。
而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陣地。
桌上的咖啡早已涼透,我卻毫無睡意。
忽然,手機又響了一下。
不是消息,是一封郵件。
發件人未知,標題隻有一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