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沒亮,我就到了村口的老祠堂。
晨霧像一層薄紗裹著青石階,幾盞燈籠還亮著,映出牆上斑駁的族規碑文。
今天不是普通的日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要來實地考察,而我們要向他們展示的,不是排練十遍的表演,而是一場真實的“宗族議事會”。
張外交官一早便到了現場,穿著素色西裝,神情冷靜得近乎鋒利。
她昨晚對我說:“林致遠,這一局,我們不是求認可,是逼他們重新定義‘文明’。”我點頭,心裡卻壓著一塊石頭——真能行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些流傳百年的鄉約土法,在國際專家眼裡會不會隻是落後時代的遺物?
但我知道,我們必須賭一次。
九點整,村民陸續入席。
八十二歲的族老坐在主位,手裡攥著那本傳了七代的《議決錄》,聲音沙啞卻不容置疑:“王家占道三尺,李家祖墳被遮陽,依《光緒三十年合族公約》,當以‘陰陽光影’論責,賠樹三株,立碑明界。”沒有律師,沒有判決書,隻有族譜為證、祖訓為據。
直播鏡頭緩緩掃過每一張臉——有皺眉的,有點頭的,也有偷偷抹淚的。
整個過程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沒有爭吵,隻有沉默的傾聽與最終的一致拍板。
座談會設在下午。
張小姐站在講台前,麵對一排金發碧眼的專家,語氣平靜卻字字如刀:“你們推崇的‘現代治理’,講究效率、標準化、去個性化。可你們有沒有想過,這種模式正在消滅多元文明的生存空間?當所有社區都被納入同一套行政邏輯,誰來為那些無法被量化的情感、記憶和歸屬感發聲?”
她頓了頓,目光掃過全場:“今天我們看到的,不是原始,而是另一種高度成熟的自治智慧。它不完美,但它活著。”
會場一片寂靜。
良久,一位白發教授起身鼓掌。
緊接著,掌聲如潮水般湧起。
傍晚,官方消息傳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活態社區文化保護模式”納入全球試點項目,首批十個示範點,七個來自我們的“百村聯動”計劃。
我站在祠堂門口,望著夕陽下泛金的屋脊,忽然覺得,父親當年一筆一畫記下的那些規矩,不隻是為了守舊,而是為了今天這一刻——讓世界聽見,來自土地深處的聲音。
【鼓聲再起,暗夜追光】
閉幕式那晚,天空澄澈,星河低垂。
千盞河燈順流而下,每一盞都載著一段錄音——老人哼的童謠、孩子背的節氣詩、夫妻對唱的婚嫁歌。
水麵浮動著微光,仿佛整條江都在低語。
我走上主舞台,風從身後吹來,帶著煙火與泥土的氣息。
話筒遞到唇邊時,全場安靜下來。
“從今天起,”我說,“‘記憶庫’不再屬於我們,它屬於每一個想記住的人。”
掌聲雷動。
就在這時,耳機裡傳來急促的提示音。
後台助理臉色發白地衝上來:“韓國某媒體剛發布視頻,標題是《文化擴張的新殖民?中國借民俗實施精神滲透》!還剪輯了議事會的畫麵,說我們在搞‘宗族集權’!”
我沒有立刻回應。
人群還在歡呼,燈光依舊璀璨,可我能感覺到,一股冷風正從海外吹來。
三分鐘後,我撥通楊總監電話:“不辟謠。”
“什麼?”
“發起‘開放溯源行動’——把所有活動原始影像全部公開,按時間線整理,邀請全球網友自行剪輯、解讀、質疑。告訴他們:真相不怕回放。”
她愣了一下,隨即笑了:“你是想讓他們自己打臉?”
“不,”我望向遠處漂流的河燈,“我是想讓光,照進每一個角落。”
淩晨一點,我剛回到辦公室,手機突然震動。
來電顯示:未知號碼。
接通後,是一個蒼老而克製的女聲:
“林先生……我是何文化保護基金會的會長。抱歉這麼晚打擾。”
她停頓了幾秒,聲音壓得極低:
“國際拍賣行剛剛上拍了一批‘疑似李維漢私人收藏’的文物清單……其中有一本,年代標注為清末民初,封麵寫著‘鄉土誌稿’……”
“更關鍵的是——”
她深吸一口氣:
“記錄的村落名,是你父親常提起的那個。”
喜歡逆襲人生:外賣小哥的都市風雲請大家收藏:()逆襲人生:外賣小哥的都市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