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後一站是山林區寧家林場森林經營管理所。
車子剛駛入林區,就看到路邊立著“嚴禁攜帶火種入山”的警示牌,幾名護林員正背著防火裝備巡邏。
管理所的院子裡,防火服、滅火機、水泵等設備擺放得整整齊齊,牆上的“森林防火責任區分布圖”標注著每片林地的負責人。
張澤謙拿起一件防火服試了試,又問所長:“秋冬季節是防火關鍵期,現在林區的火源管控有哪些新措施?”
所長指著牆角的智能監控設備:“我們今年新裝了6個熱成像攝像頭,能實時監測林區的明火和高溫點。”
“另外,針對林農交錯地帶,我們挨家挨戶簽了‘禁燒承諾書’,還組織村民成立了義務防火隊,發現火情能第一時間處置。”
站在林場的了望塔下,望著連綿起伏的林海,張澤謙召集隨行的省市乾部開了個簡短的現場會。
冬風拂過樹梢,帶著鬆針的清香,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今天看了這幾個點,有成績,也有需要再細化的地方。”
“說到底,安全工作就是要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什麼是底線?就是不能出人命,不能讓群眾的生命財產受大損失。”
“什麼是極限?就是要想到最壞的情況,做最充分的準備。”
張澤謙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場的每個人:“中小河流、河道河岸、林區草場,這些都是易出問題的重點部位,日常監測預警不能有半點鬆懈。”
“發現隱患要立刻處置,群眾轉移避險的路線、安置點要提前演練,不能等災害來了才手忙腳亂。”
“地質災害防治既要治‘標’,排查風險、轉移群眾。”
“更要治‘本’,加強綜合治理,配套好學校、衛生院這些公共設施,讓群眾搬得出、住得穩。”
“還有秋冬防火,”張澤謙看向林思遠和廖偉,“現在就得把工作安排下去。火源管控要嚴,防火設施的短板要儘快補。”
“該裝的監控、該修的防火通道,資金要優先保障。”
“宣傳教育也得跟上,社區裡的大喇叭、社區的宣傳欄,多講講防火常識,特彆是林農交錯地帶,‘嚴禁焚燒秸稈、嚴禁使用明火’這兩條,必須較真碰硬,把規矩立起來。”
最後,張澤謙轉向隨行的企業代表:“企業安全生產也是重中之重。”
“現在技術發展快,要加快‘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產品換代’,彆舍不得投入。”
“智能化、信息化手段用好了,安全隱患能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這不僅是對工人負責,也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根本。”
“本質安全水平提上去了,企業才能走得穩、走得遠。”
夕陽西下時,調研車隊緩緩駛離林區。
車窗外,晚霞染紅了天際,清江河的波光與山林的綠意交相輝映。
張澤謙靠在座椅上,指尖依舊輕輕點著膝蓋,今天看到的細節、聽到的情況,正在他腦海裡慢慢沉澱,化為下一步工作的清晰脈絡。
而清江的乾部們,握著剛記滿的筆記本,腳步裡多了幾分沉甸甸的乾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