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後,總裝車間。
JY1的機身上布滿了細密的白色貼片和微型傳感器,像一件打滿補丁的舊衣服。上百根橙色的數據線從機身各處延伸出來,彙集到機腹下一個特製的吊艙裡。整架飛機看上去臃腫而怪異。
“它現在像個刺蝟。”陸秉舟繞著飛機走了一圈,伸手敲了敲其中一個傳感器外殼,“還是個插滿電線的刺蝟。這玩意兒不會在天上掉下來砸到我吧?”
“每個傳感器都經過了20G的過載測試和氣動加熱測試。”沈青雲拿著一塊數據板,頭也不抬地回答,“除非飛機解體,否則它們會牢牢地長在上麵。”
“飛機解體?”陸秉舟挑了挑眉,“聽上去真讓人放心。”
王副廠長站在不遠處,臉色鐵青。他身後跟著兩名安全工程師,正在逐項核對改裝清單。“結構強度報告呢?電磁兼容性報告呢?這麼多新增的電子設備,會不會乾擾飛機本身的關鍵航電?”
“報告在這裡。”杜宇澤從機翼下方鑽出來,將一疊厚厚的文件遞過去,“所有新增設備獨立供電,物理隔離。我們甚至加裝了三層屏蔽。它的電磁泄露比你口袋裡的手機還乾淨。”
王副廠長接過文件,一頁一頁地翻著,每一個字都看得極慢,像是在雞蛋裡挑骨頭。“預定空域的淨空申請批下來了?氣象條件符合最低標準嗎?地勤、塔台、後勤,所有環節都確認了?”
“王廠長,”陸秉舟打斷了他,“我的飛行前檢查已經做完了。這架飛機,能飛。您的問題,我的地勤會回答。現在,我隻想問我的‘大腦’一個問題。”
他轉向杜宇澤。
“小子,你確定你在下麵能看到我想讓你看的東西?”
“我能看到你感覺不到的東西。”杜宇澤回答,“你的每一個操作,機翼上每一平方厘米的氣流變化,都會變成數據。我要的不是你的感覺,我要的是飛機的‘感覺’。”
“好。”陸秉舟不再多話,轉身走向駕駛艙。
王副廠長合上文件,把它塞回給旁邊的人。“全程錄像,所有通訊加密記錄。出了任何一點偏差,立刻中止任務。”
他的話是對著沈青雲說的,但每個人都聽見了。
杜宇澤沒理他,轉身走向通往指揮中心的通道。
指揮中心裡一片死寂,隻有服務器機櫃發出低沉的嗡鳴。
巨大的主屏幕被分割成幾十個小窗口,顯示著從塔台、氣象雷達、後勤保障等各個單位傳來的實時信息。最中央的一塊屏幕,是黑的。
杜宇澤坐到主控台前,戴上耳機。沈青雲坐在他旁邊,負責與塔台和各單位的通訊協調。
“塔台,這裡是‘飛行風洞’指揮中心。請求連接JY1數據鏈。”
“‘飛行風洞’,數據鏈已連接。信號穩定。”
杜宇澤在鍵盤上敲下一行代碼。
中央的黑屏亮起,無數綠色的數據流如瀑布般傾瀉而下。它們不是雜亂無章的數字,而是在屏幕上實時彙聚,勾勒出一架三維的線框飛機模型。模型的每一根線條,每一個曲麵,都在隨著數據的刷新而輕微地顫動。
【“飛行風洞”數據流初始化…】
【傳感器陣列在線…172/172】
【實時氣動模型開始構建…】
“JY1,可以起飛。”耳機裡傳來塔台的聲音。
屏幕上,代表著JY1的那個小點開始在跑道上移動,加速,然後騰空而起。
王副廠長站在杜宇澤身後,雙手背在身後。他看不懂屏幕上那些複雜的數據,但他能看懂姿態儀和高度表。
“高度五千,速度0.7馬赫。已抵達預定空域。”陸秉舟的聲音從耳機裡傳來,清晰而平穩,“小杜同誌,現在聽你的了。”
“保持平飛。”杜宇澤說,他的全部注意力都在那個三維模型上,“執行‘眼鏡蛇’機動數據采集包,第一組,迎角三十度。”
“迎角三十?你們瘋了?常規試飛迎角超過二十五度就要報備!”王副廠長脫口而出。
“王廠長,這是試飛,不是觀光。”陸秉舟在通訊頻道裡笑了一聲,“而且,我的手冊裡,最大迎角是七十度。三十度,隻是熱身。”
屏幕上的線框模型猛地抬起機頭。模型表麵的數據流瞬間從綠色變成了黃色和橙色,尤其是在機翼前緣和垂尾附近。
“看到了嗎?”杜宇澤對身邊的沈青雲說,“機翼上表麵出現了小範圍的氣流分離,比風洞預測的早了百分之三的迎角。我們的翼型設計,在高亞音速下還是過於保守了。”
沈青雲飛快地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第二組,迎角四十五度。”杜宇澤繼續下令。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