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劍截斷雷霆,劍光如驚龍般歸鞘,縛於其背。
劉伯溫對著王三豐方向掃視一眼,
然後轉身而去。
“國師......”
王三豐高呼,兩次相見,他確定劉伯溫一定能看到他,他甚至感覺劉伯溫一定知曉他、認識他。
這次他似乎是專門來救我?
他到底是何身份?
他為何認識我?甚至知曉我?
他又為何與父親如此酷似?
他是否見過父親?是否知曉父親去向?
........
王三豐有太多的疑惑想問他,可是,劉伯溫似乎沒聽見他的呼叫,又或者聽見了沒有理睬,頭也不回的踏步而去,直至消失在他的視線外。
王三豐悵然若失,收回視野,小心翼翼的護持著心聖虛弱的心靈之光,心中猶自迷惑不解:
“心聖,遭遇了什麼?為何突然間遭遇重創,導致這絲心靈之光極儘於寂滅之狀。”
“剛剛那煌煌雷霆之戟,又是什麼?”
“劉伯溫為何恰於此刻出現,救下我等?似乎是專程趕來相救?”
“劉伯溫,明明您能看見我。兩次相見,為何都選擇視而不見?這到底是為什麼?”
滿腔的疑惑,無處宣泄,最終終化沉默,無言的望著這蒼茫大地,這眾生爭渡,見證世間風雲變幻.......
元末失德,天下板蕩,餓殍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各地義旗蜂起。
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振臂一呼“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紅巾席卷中原。
次年,濠州郭子興亦舉義旗響應,一舉拿下濠州城,聲震江淮。也就在這一年,一個曾沿街乞討、寄身皇覺寺的青年朱元璋,帶著一身膽氣,投入郭子興麾下。
隨即以濠洲為起點,開啟了席卷天下的征程。
1355年,朱元璋親率雄兵,強渡長江天險,攻克太平,建立第一個根據地。同年,長子朱標呱呱墜地,為這戎馬倥傯的歲月,平添了幾分期盼與生機。
次年,大軍再克集慶路,朱元璋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以此為中心,開始了統一江南的進程。
九年後(1364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吳王,冊立年僅九歲的朱標為世子,儲君之位初定。
又四年(1368年),應天府龍蟠虎踞,朱元璋登基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同年,徐達、常遇春率領北伐大軍,勢如破竹,直搗元大都,元順帝倉皇北遁。
蒙元百年統治終結,漢家衣冠重歸華夏!
枝枝葉葉離現金光,晃晃朗朗照四方,江東岸上光明起,談空說偈有真王!
洪武大帝朱元璋,這位出身布衣的雄主,完成了自南向北的統一大業,其傳奇經曆,足以彪炳千古。
洪武三年(1370年),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朱元璋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宿將。李善長、徐達等六人封國公,湯和等二十八人封侯,與國同休。
同時,冊封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劉伯溫為大明國師。劉伯溫拒不受封,但朱元璋強行將其國師之名安於其上。劉伯溫不喜朝野之風,長期遠走山川,堪輿中原。
封賞完畢,朱元璋的目光投向了未來。他於奉天殿正式冊立年已十五的朱標為皇太子,明確其國本地位,昭告天下。
自此,培養這位繼承人,成了洪武大帝心中與治理天下同等重要的頭等大事。
“標兒!”批閱完奏章的朱元璋,常在深夜將太子叫到禦書房,指著堆積如山的卷宗:
“你看看這些,都是從百姓身上來的。咱當年餓肚子的時候,那些官吏可曾管過咱的死活?如今咱坐了天下,你將來也要坐這天下,就萬萬不能忘了本!要居安思危,要恤民為本!驕奢淫逸,那是取禍之道!”
他不僅言傳,更請來宋濂、方孝孺等宿儒大德,為太子開經筵,講授聖賢之道。
朱標天性仁厚,在儒風沐浴下愈發溫潤,卻也並非一味柔善。他親眼見過父皇如何以雷霆手段整肅吏治,如何乾綱獨斷安定天下,那份鐵腕與嚴苛,也深深烙印在他心中。
於是,一種獨特的治國理念在他身上漸漸成型:對民施仁政,對政持剛骨,既有儒者的寬和,亦有帝王的決斷。
這般“外王內聖”的氣度,不僅讓朝中文武暗自點頭,就連要求嚴苛的洪武大帝,看著日漸成熟的兒子,眼中也滿是欣慰與期許。
為給太子鋪路,朱元璋煞費苦心。他不止一次在朝堂上強調“太子,天下之本也”,為朱標樹立權威。他還親自為朱標選定了太子妃——開國猛將常遇春之女。
這不僅是門當戶對的聯姻,更是將淮西勳貴集團與儲君緊密綁定。隨後,又命常遇春的妻弟、悍將藍玉等宿將時常出入東宮,名為輔佐,實則是在為太子培植軍中勢力,確保未來江山穩固。
藍玉曾公開表示“我與太子是骨肉至親”,足見軍功集團對朱標的支持。
洪武十年(1377年)起,朱元璋命太子朱標參與監國理政,每日早朝,太子便坐鎮文華殿,“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逐步熟悉行政流程。
朱標參與政務期間,處理奏章井井有條,展現出務實與公允。他主張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對此,朱元璋看在眼裡,不僅不加乾涉,反而放手讓太子施為,給予了他極大的信任與決策空間。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動了遷都關中的念頭,便派太子朱標親赴陝西考察。
朱標不辭辛勞,遍訪州縣,深入田間地頭,與地方官吏、耆老、百姓細談,既為遷都搜集第一手資料,也實地體察了西北民情,為日後治理積累了寶貴經驗。
歸來後,他呈上的詳儘報告與獨到見解,更讓朱元璋龍顏大悅。
此後,朱元璋又多次委派朱標巡視各地,安撫軍民。
太子所至之處,無不展現其仁厚寬和之風,加之其日漸顯露的治國才乾,朝野上下,無不交口稱讚。文武百官視之為理想的未來君主,就連市井百姓,也傳頌著這位儲君的賢明,“完美太子”的聲望,日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