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被汝得逞了.......”劉伯溫猛地抬起頭,眼中血絲密布,似乎瞬間想通了某個關節。
下一刻,劉伯溫狀若瘋魔,猛地轉身,狂奔而出,怒視蒼穹,暴怒不已:
“安敢染指我族漢脈,圖我巫魂!!!”
“賊心不死!當真是賊心不死啊!!!”
郭英與幾名錦衣衛完全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驚呆了,麵麵相覷,完全不明白一向沉穩如山的國師大人,為何會爆發出如此恐怖的暴怒與失態。
“國師大人,這……”郭英試探著上前。
然而劉伯溫此刻心急如焚,哪裡還顧得上解釋。
他一把推開擋路之人,向著皇城中心的奉天殿方向疾馳而去。
他急需找朱元璋籌劃後事。
明皇宮,謹身殿。
殿內燭火搖曳,映照著朱元璋略顯疲憊卻依舊威嚴的麵龐。
他負手立於殿中,靜靜等候著,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無形的壓抑。
當看到劉伯溫幾乎是撞開殿門、帶著一身風塵與難以言喻的沉重氣息衝進來時,朱元璋心中一跳,有了不祥的預感。
“國師。”朱元璋聲音低沉,強壓下心中的悸動,“可有查獲?”
劉伯溫站在殿中,不知道受到什麼刺激,他身上的氣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往日那種對帝王的恭謹、臣子的拘束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浩然、滄桑,甚至帶著一絲淩駕於世俗皇權之上的超然氣度。
仿佛此刻站在朱元璋麵前的,並非大明國師劉基,而是那個勘破天機、洞悉玄冥的真正劉伯溫。
朱元璋目光微微一閃,掠過一絲驚異,但他並未出言斥責這近乎僭越的姿態,隻是更加凝重地注視著劉伯溫,等待著下文。
劉伯溫深吸一口氣,抬起眼,目光竟是前所未有地與朱元璋平視,眼神深邃。
“陛下,”劉伯溫的聲音帶著一種奇異的沙啞,“您可還記得,當年您寄身皇覺寺,顛沛流離之際,微臣為何會突然現身相見,力勸您投身紅巾,共逐蒙元?”
“此後,微臣更是為您出謀劃策,全力支持,助您一步步登臨九五!”
這突兀的問題,讓朱元璋眉頭微蹙。
“這同樣是朕心中長久以來的一個疑團。”朱元璋語氣平靜,目光卻如同鷹隼般鎖定了劉伯溫,緩緩揭開了他深藏心底數十年的秘密:
“世人隻知朕以一個破碗開局,打下來這浩蕩江山,卻不知朕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朕背後有一個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國師。”
“朕也時常在想,國師你如此不世出的奇才,甘願輔佐朕這個泥腿子,所求究竟為何?”
“當年朕初定天下,欲以國師之位酬謝,實則也是一番試探,你卻堅辭不受。”
“最終還是朕強行將此名號加於你身,你卻似乎視若敝屣,不耐朝堂煩擾,飄然遠遁,托辭去堪輿中原,久離中樞,長期不歸。”
朱元璋頓了頓,眼神複雜:“但也正因國師你的淡泊名利,朕才最終徹底放下了對你的最後一絲戒心。”
“隻是,朕心中的疑惑,始終如鯁在喉,未曾解開。今日,國師可願為朕一解?”
劉伯溫並未直接回應朱元璋的疑問,而是反問了一個更加石破天驚的問題:
“陛下光複漢家江山已有多載,可曾深入探究過,前元韃虜為何那般喪心病狂,對我漢家子民進行慘無人道的大肆屠戮?”
朱元璋聞言一怔,眉頭緊鎖,陷入沉思,卻未言語。這背後的深層原因,他確實未曾細想。
“有些被塵封的真相,陛下是時候知道了!”劉伯溫語氣沉重,開始揭露那駭人聽聞的秘辛:
“前元之所以瘋狂屠戮漢人,並非僅僅出於統治需要或民族仇恨,其背後,實則是有來自更高層麵的‘大能’在暗中引導、布局!”
“他的真正目的,是想借我炎黃血脈劇烈動蕩、生靈塗炭之際,趁虛而入,以某種不可知的方式,侵染、融入到我族炎黃血脈之中,圖我炎黃巫魂!”
“巫魂?”朱元璋疑惑:“不知國師所言巫魂為何?朕為何從未聽聞過?”
“不可說,不可說!”劉伯溫搖頭,道:“陛下隻需知道,巫魂乃我炎黃一族最深層,最核心的秘密。而微臣,乃是這一世的護道人。”
“微臣之所以選擇扶持陛下,正是因為陛下身負純正炎黃血脈,寄希望於陛下重立漢人王朝,凝聚萬民之心,以此固我炎黃血脈,抵禦那來自幽暗深處的覬覦,守護巫魂!”
“這些年,臣遠離朝堂,看似逍遙山野,一是為了讓陛下安心,消除君臣間的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