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有了確定的目標,並為之奮鬥的時候,時間總是過得充實且快樂。
忙碌了一輩子的郭榮,就特彆喜歡並享受這種感覺。
而自從趙匡胤陳橋兵變失敗後,郭榮也的確忙了一小段時間,他以雷霆手段對朝堂進行了徹底的清算。
這過程中,就連宰相王溥都被踢出了宰相的隊伍,甚至連與趙匡義聯姻的符家也受到了一定的懲罰,更彆提一般的文臣與禁軍中的那些人了。
不過整體的原則還是以坦白從寬為準,並沒有發生多少流血事件。
正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有人被貶、被罷免,自然就有人升、有人被重用。
這些人都不傻,雖然趙匡胤沒有被定謀反的罪名,但他們都知道,不管怎樣,這就是趙匡胤與太子博弈失敗的後果。
他們這些人能有機會晉升,自然少不了太子的作用。
故而,這些人幾乎都以太子馬首是瞻。
而後來,太子郭宗訓更是一股腦甩出的什麼軍事大院、政委製度、軍事院校、一條鞭法、成立國企、甚至包括成立農業開發局、商業開發局等建議。
更是直接把那些人看高潮了,他們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借此機會各施所長,證明自己的才能,也能讓未來的繼承人對自己青睞有加。
也正因如此,整個朝堂的精神麵貌都煥然一新。
而郭榮更是直接擼起袖子,準備繼續大乾一場。
隻可惜,偏偏有個“小管家”管著他,每日盯著他按時就餐、準時休息、好好吃藥,完全不讓他親自上手,更不不許他為此操心。
至於那些建議,用好大兒的話說就是,東西已經給出來了,能不能用、用哪些、怎麼用,那都是那些大臣們該去操心的事!
公司都不養閒人,更何況是一個蒸蒸日上的朝廷!
“迫”於自己的身體與好大兒的孝心,郭榮無奈,隻能再次恢複到無聊的日子,眼睜睜看著好大兒與滿朝文武忙碌並快樂著。
他這皇帝儼然成了一個象征性的符號!
滿朝文武甚至有些隻認太子不認他這個皇帝的意思了。
氣歸氣,但他也是真的欣慰!
這不,短短三年的時間!
這臭小子已經乾出來不少讓人瞠目結舌的成績。
事實上,郭宗訓這三年也的確算得上是嘔心瀝血:
軍事上,他實現了三權分立:
成立樞密院掌調兵權,最高長官“樞密使”由他老爹郭榮親任,避免像宋朝“文官掌樞密”的外行指揮。
而樞密院的職能則是製定戰略、調動軍隊(需皇帝聖旨批準)、管理軍事檔案,無治軍權(不得乾預日常訓練)。
然後成立“三衙”掌治軍權,在原有的殿前司與侍衛司的基礎上,又新增了親衛司組成“三衙”,最高長官一律為“都指揮使”,由皇帝任命(任期3年,不得連任),擔任這三司都指揮使的自然就是李重進、張永德與韓瞪眼!
而這“三衙”的職能則是日常訓練、士兵管理、軍紀維護,無調兵權(軍隊調動需樞密院聖旨)。
除此之外,軍隊的作戰權則交由臨時將帥,即戰時由皇帝從“將帥人才庫”(樞密院選拔的優秀將領)中任命主帥,持“尚方寶劍”統領部隊。
戰後主帥交權,士兵回三衙建製,避免“將專兵”。
除了這三權分立外,郭宗訓還將人事、後勤、監督、訓練這四權收歸朝廷:
在禁軍分類方麵,追求精銳化加分區製衡:
京營禁軍5萬:分“拱衛營”、“巡城營”,每營三千到五千人,營將定期輪崗(1年1換)。
野戰禁軍10萬:分“河東軍”(防契丹)、“淮南軍”(防南唐)、“關西軍”(防後蜀),每軍34萬,2年換防1次(將領與士兵同換,避免與地方勾結)。
基層編製方麵,實行軍、營、都、隊、夥(1夥10人),夥長由士兵選舉(報都頭批準),如此也能增強士兵的歸屬感。
當然,這些都是參考郭榮原有的“精簡禁軍”政策,並改進明朝衛所製“編製臃腫”的弊端,實現京營與野戰分離,避免京城禁軍被一人掌控。
而基層選舉夥長則可以規避將領“私兵化”。
而將領選拔方麵,打破世襲,所有將領唯才是舉:
要求六成將領必須來自基層士兵晉升(考軍功或訓練)、三成來自武舉(考騎射或兵法)、一成來自將門子弟(需嚴格考核,不得世襲)。
然後嚴格實行考核:每年1次,查“軍功、軍紀、忠誠度”(監軍加禦史評估),優秀者升,不合格者降。
至於任免規則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