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沈清棠終於過來吃飯,李婆婆從懷裡掏出幾個紅色係繩小包放在桌上推給沈清棠,“上午,我帶糖糖和果果在附近轉悠時,看見一間廟,就進去求了幾個平安符。雖然廟不大,也不知道供奉的什麼菩薩?更不知道是否靈驗。
總之,你給大家分一分,算是求個心裡安慰?!”
沈清棠第一反應:壞了!露餡了,李婆婆知道凶宅的事了。
轉念一想,李婆婆總在四處轉悠,知道租住的是凶宅也沒什麼意外。
看這意思,她似乎也不反對。
第二反應:李婆婆是山東人吧?
她在網上看過一個關於情商的小測試。
問題如下:
假如你和鎮長還有副鎮長下鄉辦事,結果下起了雨,而你兜裡隻有一把傘,應當如何辦?
沈清棠印象最深的是評論區一位山東網友的回答。
那是你的傘嗎?那是副鎮長給鎮長帶的傘,隻是暫時放在你包裡。
當時沈清棠就想,不愧是考公大省。
而今日,李婆婆求來的平安符,明明可以自己分給大家,卻說要她轉交,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處?
相處越久,沈清棠越覺得李婆婆深不可測。
李婆婆跟春杏不一樣,春杏看著咋咋呼呼,什麼都寫在臉上,有時候還有些口無遮攔。
沈清棠反而更願意跟春杏相處,因為春杏心思簡單,不需要沈清棠過多防備。
她至今都不清楚這倆人在自己身邊的真實意圖,幫忙肯定是幫忙了,但,隻是幫忙嗎?
李婆婆乾活麻利,帶孩子很有經驗,除了日常吃喝伺候到位,還會教糖糖和果果一些常識。
比如爬、站、喊人。
包括但不限於“娘親”、“爹爹”、“父親”、“母親”、“外公”、“外婆”、“外祖”等等。
甚至沈清棠覺得李婆婆在有意無意引導兩個孩子注意禮節。
雖然沈清棠很難想象兩個才七個月大站都站不住的兩個小家夥能懂“規矩、禮節、禮貌”的意思,但不妨礙她感激李婆婆的良苦用心。
李婆婆除了帶孩子是一把好手之外,做飯也特彆好吃。
還會縫縫補補。
出來兩個月,糖糖和果果的衣服又都小了。
新衣服都是李婆婆親手做的。
她話不多,做事穩妥細致。
若用月嫂或者保姆的標準來打分的話,沈清棠願意給李婆婆九分。
剩下那一分是沈清棠對她的防備。
沒辦法,人不是她花錢雇的,主子不是她,不領她工資,單純為了幫季宴時道謝就這麼拚?!
不管心裡怎麼想沈清棠尷尬的笑笑,“您知道這院子的事了?”
李婆婆也笑,表情坦然,“夫人也沒真想過要我瞞我老婆子,不是嗎?”
沈清棠乾咳兩聲,“既然知道,您為何不說?”
她知道越是老人越多忌諱這些。
李婆婆搖頭,“我年紀大了,活一天賺一天。夫人都不怕,我有什麼好怕的?不過,不怕歸不怕,這平安符……”李婆婆伸手指了下桌上的平安符,“夫人收下,全當求個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