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成親的喜氣還縈繞在王家院子的每個角落,散落的紅紙,沒有拆掉的紅綢布,還有兜裡鼓囊囊裝滿喜糖的小侄女王盤錦。
但是王明遠已收拾好筆墨書囊,辭彆了家人,踏著晨露往趙氏蒙學走去,這幾年他都是這樣,早早出門,臨近晚上才回來,在古代活出了前世996的感覺。
書齋裡,趙夫子接過王明遠呈上的厚厚一疊課業——那是他這幾天請假期間,每天抽空在老房子的僻靜處完成的策論與經義筆記。
趙夫子枯瘦的手指緩緩翻動紙頁,雪白的宣紙上墨跡挺拔乾淨,全無潦草敷衍之態。
半晌,他抬起眼,目光在王明遠略顯疲憊卻依舊清亮的眸子上停了停,微微頷首:
“雖然休假幾天,但課業未曾荒疏。心未浮,甚好。”
放下紙張,夫子從案頭取過一本藍布封皮的冊子,說道:“今天開始,正式習詩。”
聲音不高,卻如石墜靜潭,“詩賦乃明經進士之基,尤重試帖一體。我朝科舉,自鄉試至殿試,詩皆用五言八韻之體,謂之‘試帖’。”
他翻開冊頁,指尖點過一行行嚴苛的格式注解,“全詩八韻十六句,首聯破題,次聯承題,中四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務求對仗精工,如斧鑿榫卯。
末聯收束,頌聖應題。
所押必為官韻平聲,一韻到底,不得旁逸。”
王明遠凝神聽著,心裡卻打怵,前幾天零碎聽夫子講了幾句,他就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
前世他就是個妥妥的理工男,麵對風花雪月、花鳥蟲魚便顯得格格不入。
夫子之前也點撥過些平仄對仗,但他筆下卻總缺了那份靈光,字句板板正正,但堆砌得再整齊,也毫無意境可言,就像是在寫對聯,完全為了通順和押韻而寫。
夫子說他“天資穎悟,獨缺詩心”,他私底下苦笑,大約自己靈魂裡那點對月傷懷、臨水歎逝的“文藝細菌”,早被工地的混凝土和打灰磨沒了。
“且看院中老鬆。”
夫子推開軒窗,夏末的風裹著鬆針清氣湧入,庭隅那株虯枝盤曲的古鬆靜立如墨。
“以‘鬆’為題,破‘歲寒後凋’之意,作破、承二聯。”
王明遠盯著那蒼勁的鬆乾,思緒卻像纏亂的麻線。
鬆……歲寒?眼下暑氣未消,哪來的寒?
後凋……鬆針四季常青,凋個啥?
他搜腸刮肚,前世背過的“大雪壓青鬆”、“亭亭山上鬆”零碎冒出來,卻又被試帖的鐐銬框得寸步難行。
硯中墨已研得濃稠,筆尖懸了半晌,終於落下:
庭隅立勁骨,
四序自青青。
豈懼風霜重,
由來節概明。
夫子踱至案前,目光掃過紙麵,眉頭微蹙:“‘勁骨’尚可,‘自青青’則流於淺白。
‘豈懼’、‘由來’直露少蘊,如村漢呼喝,非詩家語。
試帖之‘破’,貴在含蓄點題,如雲中龍爪,偶露崢嶸。
‘承’則需舒展意象,引經據典以厚其質。
譬如‘歲寒’,非必實指風雪,乃喻世路艱險、節操之試也。
可思孔子‘歲寒知鬆柏’、陶令‘凝霜殄異類’,化典入句,不著痕跡。”
“你再好好練習,多寫幾篇,好好的找找感覺吧。”
夫子甩下了一句話,便轉頭去教導其他蒙童了。
王明遠盯著自己那幾行乾巴巴的字,挫敗感潮水般湧來。
罷了!他心一橫,另抽一紙,不再強求靈光乍現,提筆疾書:
“鬆:虯枝、龍鱗、鐵乾、黛色、濤聲、鶴伴、雪壓、後凋……”
又一行行羅列下去:“梅:疏影、暗香、玉魄、冰魂、驛使、孤山……”
竹、蘭、菊……乃至雲霞星月、春水秋山,分門彆類,將前人佳句裡描摹物象的辭藻工整謄錄。
既然生不出錦繡心腸,便做個勤懇的“裁縫”!
科考場上,不求字字珠璣驚風雨,但求拚湊穩妥,不出紕漏——總比交白卷強。
熱騰騰的《明遠詩集詞彙大注》便新鮮出爐了,看來以後得多學習,多多補充,後麵就像字典一樣從裡麵提取就行。
————————
幾日後散學時,夫子叫住了他。
“休沐日隨我去趟‘鬆泉書院’。”
趙夫子捋著胡須,眼底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銳光,又說到,“孫秀才設文會,邀我帶你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