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秒,她猛地衝到白板前,一把從王浩手中搶過了記號筆。
她的手在輕微地顫抖,不是因為緊張,而是因為一個顛覆性靈感即將噴薄而出的極致興奮!
“如果……”
她的筆尖重重地落在白板上。
“如果把我們生態箱裡的水循環係統,看作一條微縮的、不斷侵蝕河床的河流呢?”
“如果把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壤基質,看作是那座古橋脆弱的橋基呢?”
一句話。
僅僅兩句話。
一個石破天驚的靈感,在所有人的腦海中轟然炸開!
之前所有的死胡同,所有的困惑,所有的失敗,在這一刻,被一種來自完全不同領域的古老智慧,瞬間照亮!
他們不再是生態學者,不再是生物工程師。
他們是治水的工匠,是建橋的宗師!
“我明白了!”趙小海第一個反應過來,他一拍大腿,眼睛瞪得滾圓,“我們一直想怎麼加固‘土壤’,但真正的問題是‘水’!是失控的水!”
“對!”陳勇也激動地站了起來,“我們用的是物理思維!不是化學,不是生物,是純粹的物理結構思維!”
整個實驗室的空氣,被點燃了。
壓抑和絕望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瘋狂的、創造性的激情。
他們大膽地決定,將這種古老的水利工程物理思維,原封不動地應用到尖端的微縮生態箱之中。
行動!立刻行動!
團隊立刻分工,林曉靈負責建模,她將王浩畫的導流石結構進行了無數次數學優化,使其更適合微觀流體環境。
趙小海根據不同植物的根係特點,規劃出基質的區域劃分。
王浩和陳勇則衝向了隔壁的精密製造中心。
他們啟動了學院裡最先進的光固化3D打印機。
淡藍色的光束在樹脂槽中精準地掃描、聚合,一個全新的、布滿無數微小仿生“導流石”結構的河床底座,在數字模型的指引下,一點一點地被“打印”出來。
那是一個充滿了奇異美感的造物,表麵凹凸不平,布滿了精心設計的溝壑與凸起,仿佛一塊從遠古河床上切割下來的、充滿了智慧的化石。
當這個全新的“微型仿生河床”被小心翼翼地放入一個徹底清空的生態箱,鋪上土壤,種上植物,並啟動水循環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奇跡,在他們眼前上演。
水流經由那個布滿微小凸起的底座,不再是橫衝直撞的破壞者。它被無數個微型“導流石”溫柔地梳理、引導,變得平緩而穩定,如同山間最溫柔的溪流,滋潤著每一寸土壤,卻不帶走一粒塵埃。
水土流失,這個困擾了他們近一個月的夢魘,被降到了理論上的最低值。
土壤中的微生物環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穩定。
三天後。
A3號實驗室的氣氛莊重得如同發射場。
李衛民院士親自到場監督。這位在生態學領域泰鬥級的人物,表情嚴肅地看著眼前那個正在穩定運行的玻璃箱。
所有項目組成員,都圍在主控台前,心臟幾乎要從喉嚨裡跳出來。
他們的目光,死死鎖定在個人終端的計時器上。
71小時59分58秒……
71小時59分59秒……
72小時00分00秒!
時間跳過那個關鍵節點的瞬間,主控屏幕上,一個代表著生態係統健康的綠色提示框,猛然彈出!
【生態係統穩定運行!】
【各項生理指標正常,物質循環已進入良性閉環!】
整個實驗室先是死一般的寂靜。
下一秒,震天的歡呼聲,如同火山噴發,瞬間衝破了屋頂!
“成功了!”
“我們成功了!!!”
趙小海一把將身邊的王浩緊緊抱住,這個來自大山的少年,第一次在眾人麵前哭得像個孩子。
林曉靈靠在白板上,看著那張畫著古橋和導流石的草圖,笑了。那是一種卸下所有重擔後,發自內心的、燦爛無比的笑容。
這一次的成功,不僅僅是攻克了一個技術難關。
它像一柄重錘,狠狠地敲在每一個年輕學子的心上,讓他們深刻地體會到——
真正的創新,從來不被學科的圍牆所禁錮。
它往往就誕生於那些意想不到的、跨越了時空與領域的知識碰撞之中。
古老東方的水利智慧,在千年之後,於一座尖端科技的實驗室裡,拯救了一個微縮的未來世界。
這就是龍河大學。
這就是,屬於他們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