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了!”
“這是上帝才能設計出的結構!”
“是偽造的!這一定是某個團隊的惡作urri,它不可能存在於現實世界!”
類似的場景,在牛津,在東京,在全球每一個頂尖的實驗室裡同時上演。
無數頂尖實驗室的燈光徹夜通明。
世界上最聰明的那些大腦,此刻都將目光聚焦在了這張看似簡單的分子結構圖上。他們調動了所有的知識儲備,運行著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試圖用現有一切的理論去解析其技術原理。
但結果,無一例外。
失敗。
徹徹底底的失敗。
這張圖,就像一個高維度的存在,用一種絕對的、不容置疑的姿態,俯視著人類現有的整個材料科學體係。
它顛覆了他們所有的認知。
那篇尚未發表,僅僅隻在公告中提了一句的《國家材料科學》論文,瞬間成為了一個風暴的中心。
它成了全球所有材料學家翹首以盼的聖經。
無數個跨國電話,在深夜打向了華夏。
無數封措辭急切的電子郵件,如同潮水般湧入了《國家材料科學》期刊編輯部的公共郵箱和私人郵箱。
所有郵件都在詢問同一個問題。
一個讓編輯部接線員和編輯們手足無措的問題。
“那篇來自龍河大學的論文!”
“到底什麼時候能看到?!”
“我們可以預付三倍、五倍的訂閱費!我們需要提前看到它!”
這則簡短的公告,如同一記響亮到極致的耳光,隔著屏幕,跨越重洋,狠狠地抽在了之前每一個質疑者、每一個嘲諷者的臉上。
那些關於“技術瓶頸”的深度分析,那些關於“項目停滯”的“內部消息”,在這張充滿著未來科技感的“圖紙”麵前,顯得那麼蒼白,那麼可笑。
所有的唱衰聲,戛然而止。
那些剛剛還在狂歡的媒體和網絡大V,仿佛被集體掐住了喉嚨,前一秒還在發布的嘲諷文章,下一秒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整個網絡輿論,陷入了一種詭異的、風暴來臨前的寂靜。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他們在等待。
等待那篇即將發表的論文,來揭曉這石破天驚的謎題,來宣判最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