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在西南邊境指揮過著名穿插戰役的老將軍,背著手,走到一個最大的全息沙盤前。
沙盤上,正模擬著一台【扁鵲一號】對一處複雜的神經叢損傷進行修複。
AI的初步方案,是按照損傷程度,從重到輕,依次修複。這是最符合常規醫療邏輯的選擇。
“愚蠢!”
老將軍的拐杖,重重地敲擊在地麵,發出一聲悶響。
所有學生都嚇了一跳。
“你們看這裡,”老將軍用拐杖指向沙盤中一束看起來損傷並不嚴重的神經,“這束神經,它連接的是什麼?是控製食指微小肌群的關鍵節點!”
“而另一條,雖然看起來損傷麵積更大,但它隻負責一小塊皮膚的觸覺感知!”
“一個頂尖的狙擊手,失去一小塊皮膚的觸覺,無關痛癢。可如果他的食指無法穩定地扣動扳機,他就廢了!”
老將軍的目光掃過全場,聲音鏗鏘有力。
“手術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數據報告好看!是為了讓病人恢複最重要的功能!什麼是重要?這就叫決策優先級!”
他轉向另一個正在為AI的“風險規避模型”犯愁的小組。
“你們在設定,當手術中出現意外大出血時,AI應該如何應對?”
“我們的方案是立刻中止核心神經修複,轉為全力止血……”小組長小心翼翼地回答。
“放屁!”
老將軍毫不客氣地打斷了他。
“戰場上,指揮部被敵軍特種部隊摸到了門口,你是先去救那些無關緊要的後勤兵,還是不惜一切代價,把指揮部的大門給我堵上?!”
“止血是戰術動作,保住核心神經功能,才是戰略目標!
AI必須學會在保全戰略目標的前提下,用最小的代價去完成戰術動作!比如,犧牲掉一部分次要組織的供血,來為核心區域的修複爭取時間!”
老將軍對著一群計算機天才,唾沫橫飛地講著。
“當兩條神經束都出現損傷時,優先修複哪一條,才能保證術後恢複效果最大化?這和我們在戰場上,選擇優先攻擊哪個目標,以求戰果最大化的邏輯,是相通的!”
一番話,讓在場所有的學生,都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他們頭一次意識到,冰冷的代碼背後,竟然可以蘊含著如此深刻的、關於取舍與生死的哲學。
原本困擾他們的無數個邏輯悖論和選擇難題,在這些源自戰場的、最質樸也最殘酷的決策邏輯麵前,迎刃而解。
代碼,不再是代碼。
那是一次次精準的外科手術,也是一場場發生在人體內部的、以細胞為單位的微觀戰爭。
接下來的一個月,整個P4實驗室,成了龍河大學最奇妙的風景線。
一群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的老將軍,對著一群不到二十歲的學生,講著戰爭。
而學生們,則將這些戰爭的藝術,轉化為一行行的代碼,注入到一個即將誕生的偉大生命的靈魂深處。
一個月後。
當最後一行代碼完成編譯。
中央服務器的主屏幕上,所有複雜的數據流瞬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無比簡潔,卻又仿佛蘊含著無儘智慧的徽標。
那是一個由DNA雙螺旋結構,與一根銀針交織而成的圖案。
徽標下方,一行沉穩的字體緩緩浮現。
【“華佗”AI,係統啟動成功,正在等待指令。】
一個融合了最頂尖未來算法與最豐富戰場決策經驗的超級醫療AI,成功誕生。
龍河大學的智能醫療神話,在這一刻,正式開啟了它最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