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孩子。
這些在過去的學校裡,會被班主任約談,被貼上“不務正業”、“思想有問題”標簽的孩子。
這些在同齡人眼中,是“怪胎”、“異類”、“神經病”的孩子。
此刻,他們彙聚在龍河大學的陽光下。
他們原本已經做好了迎接新一輪審視、排擠、孤立的準備。
然而,預想中的一切都沒有發生。
他們收獲的,是最大程度的好奇。
以及,最純粹的善意。
一個胸前掛著“建築學院”院徽的男生,快步追上了那個扛著望遠遠鏡的少年。
“同學!你好!我叫孫磊,建築學院大三的!”
他熱情地亮出自己平板電腦上的草圖。
“我看你這個望遠鏡的支架結構,受力有點不均,尤其是在調整仰角的時候,重心偏移會很嚴重。我幫你設計一個更穩定、更科學的觀測平台怎麼樣?用三角形桁架結構,保證穩固!”
扛著望遠鏡的少年愣住了,看著屏幕上飛速生成的3D模型,眼神裡第一次出現了驚愕之外的情緒。
醫學院的幾個女生,則鼓起勇氣,圍住了那個拖著一箱子“恐怖片道具”的黝黑男生。
她們非但沒有尖叫著躲開,反而眼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
“同學,你這些標本……都……都有毒嗎?”
一個膽子大的女生指著一隻色彩豔麗的雨林蛙標本問道。
“我想研究一下,某些特殊昆蟲或者兩棲動物的毒液,在分離純化後,有沒有可能成為新型的神經阻斷劑或者抗凝血劑……這對於我們的課題,非常有價值!”
這些畫麵。
這些充滿了善意與思想火花碰撞的瞬間。
被校園裡的學生們,用手機隨手記錄,上傳到了網絡。
沒有官方的通稿。
沒有刻意的營銷。
甚至連一個統一的話題標簽都沒有。
但就是這些最粗糙、最真實的影像,卻具備了比任何華麗的宣傳片,都更加恐怖的傳播力與感染力。
它們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一顆顆石子,迅速在網絡世界掀起了滔天巨浪。
無數網友,看著屏幕裡那些曾經的“異類”,在龍河大學的校園裡,找到了真正的歸屬感,找到了能夠理解自己、欣賞自己、甚至願意與自己一同探索的同伴。
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擊中了每一個人的心。
評論區,徹底沸騰。
“我……我一個大男人,看哭了。這他媽的,才是大學!這才是真正的大學啊!自由!包容!多元!”
“那個扛著望遠鏡的少年,讓我想起了我自己。我小時候也喜歡看星星,結果被我爸把望遠鏡砸了,說我不務正業。如果……如果我當年也能遇到這樣的學校……”
“想起了愛因斯坦,他小時候也被老師當成‘笨蛋’和‘怪胎’。如果他生在我們的應試教育體係下,是不是也會被當成垃圾給埋沒了?龍河大學,給了所有‘愛因斯坦’一個機會!”
“龍河大學,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才是我們教育,最應該有的樣子!是寫在教科書裡,卻從來沒幾個人真正做到的樣子!”
“@清北複交@所有985@所有211,都他媽彆睡了!起來抄作業!彆整天盯著你們那點破錄取分數線自我感動了!睜大眼睛看看,什麼叫真正的大學精神!什麼叫真正的社會責任感!什麼叫真正的教育格局!”
龍河大學。
再一次。
以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將它那超越時代的教育理念,如同思想鋼印一般,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個關注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