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挑。
完事的:世界、生命、幽冥、宇宙、虛空、文明、禁區。
剩下的:地獄、深淵、原始、迷失,無紀。
套套近乎。
地獄?不太熟。
深淵?不太親。
無紀?不太近。
原始?不太鬆。
迷失?這個似乎可以有,有些懵逼。
迷失那什麼環境,人均不正常,那腦回路,簡直不要太新奇,要我們說迷失的鑰匙就是腦子,無非是怎樣把這顆鏽豆的腦子給激活。
難辦。
激活腦子的方式有很多種,普遍的是偏激,例如犯錯。
舉個小例子。
譬如偷盜是不好的,當不好的偷盜建立出認知,長輩從小教導娃娃不能偷盜,並且嚴厲警告偷盜的下場,那麼娃娃的認知就會形成偷盜是錯的觀念。
那娃娃會偷盜嗎?正常是不會的。娃娃嘛,很乖的,也是很聽話的。
但是吧,如果長輩養不起娃娃,導致娃娃餓著了,而偷盜能吃飽飯,那娃娃則會嘗試偷盜,哪怕明知那是錯,也會小心翼翼的嘗試。
要是沒有被發現,這還是錯嗎?嗯...犯錯。亦正亦邪。
認錯了一般是不會犯錯的,除非是犯錯的路是生路,偷盜有好處嗎?有!而且很大。所以當娃娃生活的不太如意,娃娃就會嘗試犯錯。
如娃娃常挨餓,長輩養不起,而偷盜能讓娃娃吃飽飯,不挨餓,那娃娃自然會偷盜,就算它們本身的腦海中形成了認錯的觀念也會,簡單的為了活的更好,因生存艱難。
這可以說是本能,也可以說是生活所迫,不被逮住,它們娃娃就會一直偷偷偷,可要是被逮住了,那腦袋就會直接宕機。
因娃娃的認知中偷盜是錯的,它們認過錯,可自身卻在犯錯,犯錯被發現了會被原諒嗎?未知。
長輩說過嗎?若沒有教導過,那犯錯被發現了就是不被原諒,那大腦自然直接死機,犯錯了要麵對什麼,完全不知道,不知道下場究竟是怎樣的,這就是迷失了,迷失多了,那小時候的事自然不怎麼記得。
遺忘是有緣由的,多是大腦宕機了,而娃娃行事,一般都是那麼大手大腳的。
偷盜在它們眼中是什麼?直接拿取。想要直接拿,當然拿不拿的到是另一回事。
做事是大手大腳,但奈何手腳比較短,想拿拿不到的那種,這就是認錯了,但沒有犯錯,純屬因為犯不了,可娃娃長大了就不同了,它們可以犯錯了。
在大手大腳被發現,腦袋會宕機。
額...也不太對。
這應該是小時候娃娃拿到的東西被搶了。
按照娃娃的話來說:我小時候明明拿了那麼多的東西,東西呢?怎麼不見了?誰搶走了?草!娃娃拿到手裡的東西,那就是娃娃的。
講道理呀,從小講,彆以為娃娃聽不懂,它們明白的狠,隻不過它們不在乎。
一般來說,娃娃都是早慧。
至少很早很早之前的娃娃,那都是早慧,說什麼都能聽懂,但聽懂是一回事,照不照做又是另一回事。
比如說偷盜是錯誤了,它們會知錯認錯,但有誰跟娃娃解釋,偷盜是什麼嗎?要是麼有,拾取算不算偷盜?
這就像滿大街的零食,長輩能拿,憑什麼我不能?長輩說過,要用貨幣才能換取零食嗎?沒有呀。既然沒有,它能拿,我也能。
零食被長輩吃掉了,我身板小,吃不掉,但我可以存著。
一句話:這是我的!
可要是娃娃的東西被長輩搶走了呢?這下娃娃的腦袋就死機了,它們不明白長輩為什麼搶走自己的東西。
這下娃娃就變笨了,這是早慧的娃娃逐漸變成笨蛋的過程。
你能拿,我也能拿,你拿了沒有被搶,我拿了卻被你搶了,為什麼?這弄不懂也是會導致宕機的。
一個娃娃變笨了不礙事,但所有的娃娃都會因這一個娃娃的影響而逐漸變笨,自此早慧不在,初生猶如一個笨蛋。
或者說娃娃本來是聰慧的,但由於麵臨了太多弄不懂的問題,重新變成了一個蛋,從這個蛋裡重新初生。
誕生是一回事,初生又是一回事。
按照娃娃得出了結論,早慧不適生存,弄不明白,初生算了,小時候的事情,不在記得,這個時候早慧的征兆不存在的,都是以初生為基本。
誕生的娃娃都是早慧,初生的娃娃都是笨蛋。
作為笨蛋娃娃,它們的東西被搶了是可以接受的,腦袋不會在宕機,或者說這樣的腦袋已經死了,隻有死掉的腦袋才需要激活,至於激活的方式也顯而易見:教訓!
如亂拿東西會挨打,這是教訓。
偷盜更會造毒打,這也是教訓。
這個時候不用在講什麼道理了,它們也聽不懂,因吸取的是教訓,更是一個個慘痛的例子。
例如娃娃搶劫,會導致怎樣的結果?這就是教訓,當娃娃知道這個教訓,則不會去做,前車之鑒。
這是娃娃的記憶,在於有沒有產生這個教訓的結果,有沒有前車之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如搶劫的結果是未知的,而未知可以帶來好處,它們就會樂此不疲,鑽漏洞,因這個未知裡麵沒有教訓存在,亦沒有前車之鑒。
這是吸取教訓長大的娃娃,可以說全都很笨,一個個都是笨蛋。
它們故然不會在犯同樣的教訓,但如果說教訓變了一種方式呢?
如偷是錯,而盜未知。
不能當小偷,那麼可不可以當大盜?小偷的教訓是血琳琳的,那大盜卻是未知的。
偷一件東西會慘遭教訓,盜一萬件呢?
就像小偷是個體,它們隻能偷一件,了不起就是十件,可大盜是偷一萬件,這是個體能完成的嗎?團體作案屬於盲區。
這樣誰都不會認為大盜是個體,因它們偷的東西太多了,所以呀,當個體小偷,偷了一萬件東西,它就是大盜,不在是小偷,因整體的認知不認為小偷可以偷一萬件的巨量。
這是什麼吸取教訓,但不長記性。
在娃娃的眼中:偷一是偷,偷一萬不是偷。
因整體的認知個體是很難偷一萬的巨量的,所以它們會偷一萬,在整體的眼中,娃娃是犯了同樣的錯誤,不過娃娃認為這是不同的,因個體難以完成,我卻完成了,我超越了個體不是,怎麼能說是同樣呢?
笨蛋娃娃,吸取教訓,但不長記性。
就算盜賊能盜一萬的數量,可盜賊不止一個呢?一個盜賊和兩個盜賊是不同的結果,不同的教訓。
如一個家夥造反,那是起哄。
要是億萬個家夥造反呢?還是起哄嗎?嘻嘻。而且這還隻是量變。
量變之外還有質變不是。
偷一件普通的物品和偷一件珍寶相同嗎?同樣都是偷,為什麼教訓不一樣?和笨蛋不用講什麼道理,因它們講不通,不過這樣的笨蛋們也有一個彆名,大智若愚。
一種玩意它叫慧根,通常出現在大智若愚的腦門上。
如吃足了教訓,一個結果擺在麵前,偷一件凡物教訓顯而易見,而偷一件珍寶代價未知。
同樣都是一,要偷嗎?明知不同,要犯錯嗎?可既然不同,犯的是錯嗎?
都說是錯,那就是錯的?嗬嗬。既然都說是錯,那代價自然要是一樣的不是,為何不一樣?說說看唄。嘻嘻。
不過這時偷珍寶的代價是未知的,但偷凡物具備前車之鑒。
以前車之鑒作為參考,那偷珍寶的代價是不是壞的?是的。
那麼笨蛋會偷嗎?會。
畢竟偷完之後,它們才知道代價是不是相同的。
若相同它們會得出一個結論:我錯了。
偷一件凡物是吃一鞭,而偷一件珍寶同樣是吃一鞭,因相同而認錯,之後的結果顯而易見,知錯認錯改錯不在犯錯。
誰都可能會犯錯,但有些卻不會,比如它們。
培養一個不在犯錯的笨蛋是很難的。
笨蛋怎麼可能不在犯錯?可能嗎?嗬嗬。要是不在犯錯有笨蛋這回事嗎?它們也不會成為笨蛋。
所以偷件珍寶同樣是吃一鞭這回事多是人為栽培的,當然拉,這不是什麼絕對,畢竟還是有早慧的家夥的,笨蛋多,不代表全是笨蛋。
就算全是笨蛋,也有隱瞞欺騙不是。
本來是要吃兩鞭的,但有些家夥徇私,導致隻吃了一鞭,巧合的讓一個笨蛋認錯開竅了,隻要這個真相不被揭開,那不會犯錯就是鐵打的事實,不在僅限於自身。
鐵打的事實是什麼?
自身不會犯錯,更不會做錯。
哪怕是徇私揍彆人一頓,那也是正確的,隻不過由於欺騙的原因,不太肯定。
一句話:我沒有犯錯,但可能會做錯。
不過做錯了,不等於自身犯錯了,鐵打的事實自身不錯。
知錯認錯改錯絕不犯錯,突出一個絕,在真相沒有揭開之前,絕對不錯。
可要是知道相同是那麼一個騙局,那絕對不錯就成歪了的。
這是知錯認錯犯錯改錯。
再來一句:我興許做錯了,犯錯了,但我會改錯。
這是一個認錯帶來的慧根,一個是不錯,一個是改錯。
隱瞞真相是不錯,揭開真相是改錯,徇私巧合而成的絕對僅限於自身。
一個笨蛋就是這樣了,可想而知早慧是怎樣的,一個笨蛋開竅僅僅是擁有慧根而已,相當於死掉的大腦重新被激活了,隻不過較為偏激。
是吧。
殺一個人是死刑。
那把一個人碎屍萬段也應該是死刑才對,為什麼要是淩遲?
因相同而認錯,但要是不同呢?
比如偷一件珍寶,懲罰的是兩鞭子呢?
同樣是一句我錯了,隻不過這一句我錯了是代表你們全錯了,包括我。
全都在錯誤的道路上奮勇向前,怎麼改?全都錯了,改個雞毛,涼涼的說。
那麼...要是錯的變成對的呢?
這是它們尋求的改變。
偷是錯,一錯全錯,那麼把這錯變成對了不就行了?這是改錯。
大特特錯,屢教不改,不僅是屢教不改,更是徇私枉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例如這些家夥是從容偷,更會教導什麼是偷,小偷鼻祖的說,教導大量的小偷,在小偷的技藝上勇往直前。
當偷偷形成了一種常識,誰都在偷,還有懲戒這回事嗎?麼有了。
但是吧,這樣的路可是很難走的,一邊貫偷,另一邊可是會防偷的,真不一定能偷穿,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了,總之占了一個先手的優勢,隻不過一個是小,一個是大,光明正大的乾肯定是不能破防的。
一點點的光陰是籠罩黑暗的對手嗎?差距顯而易見。
這同樣是慧根,隻不過這種慧根需要找到改變的方式之後才算。
一錯全錯怎樣改變?需要找到改變的方式才能長出慧根。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一錯全錯無可改變,自然是在錯誤的道路上奮勇向前拉。
偷是錯,不同的偷,仍是錯,大錯特錯好了。
為什麼說他們是愚呢?因隻有愚這一條正確的路。
不過可以向上的同時,也可以接著墮落,笨蛋就是底線嗎?當然不是。
屢教不改,愚不可及,是向上,當有了向上這條路徑的同時,自然也有了向下墮落的途徑。
作為愚者,它們是為了改而錯。
那向下是怎麼墮落的?而那些蠢蛋是為了偷而偷,額...說是為偷而偷不太對,但它們和愚者的相似程度很高,不是為了偷而偷,而是為了己而偷,比如說偷竊可是使自己產生愉悅的效果,故而屢教不改。
就算有教訓在前,但那教訓就像是它們變本加厲的興奮劑一樣,當然的,表麵上麵對教訓,它們會害怕,會擔憂,會顫抖,但心底裡則是興奮,不然怎麼會變本加厲?從偷凡物變成偷寶貝?
報複?或許。表明的理由,更多的是墮落。
這墮落就像是深淵一般,除非是有誰兜底,不然就是一直墮落下去。
比如偷盜是教訓一遍,而兜底便是要這一鞭都沒有,這與愚者的結果是相同的,但過程卻是截然不同,因蠢蛋是不會促成這樣的結果,隻會墮落。
這是一條通向深淵的路,但同樣也是刺激,而且這樣的刺激更為直接,蠢蛋通常比笨蛋更為聰明,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和早慧的家夥不相上下,它們會一次次的偽裝的更好,更完美,但激活的程度越深,它們同樣會失憶。
就像笨蛋會忘記小時候的事,它們同樣會忘記自己的初生,偏激是有副作用的,遺忘便是。
忘記誕生,頂多是個笨蛋。
忘記初生,那就是個蠢蛋。
蠢蛋好歹還夠專注,要是淪陷的更深一些,那就是混蛋。
忘記初生是變為蠢蛋的一個階段,初生往事不在記得,成為了一顆蠢蛋,在偏激一些則是忘記前生,這樣的前生是怎樣成為一個蠢蛋的,比如偷竊。
忘記前生,不在專注於偷竊,看似痛改前非了,但它們會乾彆的,比如搶,比如盜。
為什麼說蠢蛋和早慧不相上下呢?因它們雖說忘記了偷,但是會。
會偷。但為什麼會偷,忘記了。
忘記前生,這就是一個混蛋。
以迷失為路徑,每一個混蛋走到最後,那都會迷失自己。
從笨蛋到蠢蛋到混蛋,直至迷失,混蛋什麼都會,但為什麼會?忘了。如同一個大家夥重新成為了一個娃娃,一個天賦異稟的娃娃,這樣的娃娃比早慧更為變態,它們是無知的,但卻什麼會。
早慧是什麼都知道,但什麼都不會。
這群家夥什麼都不知道,但什麼都會,它們需要的不是彆的,而是知識。
早慧的家夥具備全部的知識,但這些知識在逐漸喪失,這些家夥不同,知識不會喪失,因它們沒有任何知識隨身。
當具備什麼都會的經驗,又獲取了不會遺忘的知識,這樣的娃娃變態程度可想而知。
我們喜歡叫它們為詛咒娃娃。
有些娃娃是心性本善,但這些娃娃是心性本惡,邪惡至極的家夥很會偽裝,至少偽善不是問題。
它們偽裝的善是真的,這就像是一層外衣一般,不過這件衣服隨時可以脫掉。
先天之初以良為主,後天之始以邪當道。
這樣的娃娃成長起來,什麼先天那都是菜,至少善不是它們的對手,而是任由宰割的食物,萬物皆為芻狗的說,隻有極少數可以例外。
其一:良。
先天以良為主,後天之始亦得從良,小的可乾不過大的,不偽裝,不從良,不會真以為娘娘是吃素的吧,那可是欺淩一輩子的事。
這樣的娃娃一旦被發現了,那就是慘遭欺淩的說,它們必須偽裝,因為害怕。
作為娃娃,應該是親和娘娘才對,為什麼會害怕娘娘?
這樣的娃娃怎麼說呢?比較克娘。有些娃娃一初生,那就會克死娘,而這樣的娃娃是重生的,雖說同樣會克,但克不死,除非它們肯投胎,才會克死。
可它們會投胎嗎?不會。因那是一條死路,投胎必定會流產。
能克良的同時,良一樣會克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按照本能來說,它們是會投胎的,不然要是一位娘娘看到自己,而自己卻在害怕這位娘娘,害怕的瑟瑟發抖,猜猜這位娘娘會怎麼想?不會以為從娘的都是白癡吧。
投胎是一條死路不錯,但也是生路,它們需要克死一個草民,才能不至於被良民給整死。
這個就像是詛咒娃娃活在一個恐怖的氛圍裡一樣,這樣的氣氛沒有針對這樣的娃娃,但卻娃娃感覺很恐怖,活在恐怖的氛圍中,自然想找到一個安全的依靠,不然這是的氣場誰都受不了。
怎麼說好呢?
這樣的娃娃是不會成長的,就像是被恐怖包圍了先天性的害怕,害怕成長,害怕被發現,類似於被動的封印。
詛咒娃娃,慘遭封印,這是正常的。
隻有沒有誰接觸這個娃娃,那就是一直處於封印狀態,可要是被誰撿到了,那娃娃自然也能成長了,吸收安全的氛圍,就像是吸收母體的養分,當母體的養分吸收乾淨了,自然衰弱了不是?
依靠是可不是母體的,但會慘遭衰弱。
至於投胎...這也要娃娃會投胎才行,反正第一個娃娃是沒有投胎這麼一個說法。
除非是母體撿到了這個娃娃,把這個娃娃拿到體內孕育,促成投胎,那結果就不用多說了,這個母體會被克死。
蘊育是一回事,養育是一回事,孕育又是另一回事。
世界以蘊育為主,不是沒有原因的,這樣的娃娃無論是養育,還是孕育都是錯,無非是哪個更為嚴重罷了。
蘊育雖說緩慢,但它可以改變一些事物的本質,比如這類詛咒娃娃,這類詛咒娃娃成長起來簡直無敵,但要是以蘊育為主,這樣的娃娃則會壓製住,沒有成長的機會。
在漫長歲月的洗禮之下,它們會迷失。
遺忘了誕生,遺忘了初生,遺忘了前生,遺忘了今生,這是迷失了,可至少身體還在,可以重生,但重生的契機是一分為二的。
一個是在世。
一個是迷失。
連身體都迷失了,通向的自然是迷失,那麼這對於詛咒娃娃來說是一條死路,徹底迷失的死路。
娃娃本能的不會走這條死路,哪怕被恐怖包圍。
或者說是生不會走向死,除非自己想,但這樣的娃娃無疑是不想的,所以重生成為了它們的生路,因不想死,如此簡單,但不想死,不代表就能成長。
被恐怖包圍,是封印,但同樣也是蘊育,不然一個小小的娃娃,憑什麼感覺到恐怖?沒有蘊育這回事,娃娃根本感覺不到恐怖。
恐怖是相克的。
娃娃絕對世界很恐怖,但世界也覺得這樣的娃娃很恐怖。
娃娃很害怕,但世界也害怕好吧,彼此相克的說。
娃娃觸及世界,因恐懼而退縮,世界也是一樣的,因娃娃的觸及而產生恐懼,故而退縮。
娃娃因恐懼退縮了那麼一次,形成了封印,不成長了,但世界是活動的,儘管害怕這個娃娃,但會流動,因流動故而再次觸及這個娃娃。
用世界的話說:我壓根不想碰你,但生靈活動了,導致本世又倒黴的碰到了你,要是本世很小,可是會故意避開你的。
世界若是很大,流淌不會特意避開這樣的娃娃,恐懼這個娃娃不錯,但這份恐懼太小了,帶來的效果猶如一閃而逝的驚悸,這份驚悸來自何處?不清楚。
這就像是嚇了一大跳,但不知道誰嚇的,可要是世界很小,那就能精準的鎖定這個娃娃了,是這個娃娃帶來的驚悸,直接標注為不詳,繞道走。
標注了不詳,那這個娃娃還有什麼成長的餘地嗎?沒有。
除非有誰接觸到了這份不詳,但都標注了不詳了,誰又會去接觸?除了蠢蛋。
好歹是同源不是,蠢蛋會接觸這個詛咒,對於其他家夥是不詳,但對於蠢蛋那就是親近了,彆以為親近就不會克死,一樣的,隻不過這樣的克死類似於自相殘殺。
沒有蠢蛋,沒有誰會接觸不詳,有蠢蛋,就算接觸了不詳,也是自相殘殺。
若世界小,會標記。
若世界大,則是蘊育。
這是兩種不同的情況,至於蠢蛋是會養育還是孕育這就是兩回事了。
先說大世蘊育好了,這就是回到了原來的起點,當洗禮完畢,這娃娃天生早慧,它們不在什麼都會,但也不是什麼都知道,會轉變成了知曉,但卻蓋上了迷霧,這類似於把會的全部轉變成了知識。
如長輩講道理,娃娃知道了,認得了。
這是認知!
用娃娃的話來講:我曾經可是什麼都會的,隻不過忘記了,不會了,而現在擁有的是認知,認知我曾經所會的一切。
如長輩跟娃娃說,偷東西是不對的,娃娃知道了,但仍然會偷,因太熟悉了,因偷竊是它們曾經會的。
用我們的話來講:這是啟蒙。
早慧是需要啟蒙的,因曾經它們什麼都會,啟蒙好學,溫故知新。
認知了偷,重新學會偷,我要偷,哪怕偷一次,哪怕這是錯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是知錯犯錯認錯改錯。
既然你們說這是錯的,那我來改。
你們告訴我這是錯的,我知道了,但我還是會偷,因這是我曾經擁有的。
那麼讓我偷嗎?嗯?偷了之後,你們告訴我,這是錯的嗎?若沒有,我怎樣認錯?認不了一點。
知錯之後,娃娃會犯錯,要告訴它這是錯的才會認錯,這時它們會把偷的東西放下,哪怕長輩不認為娃娃拿起什麼是偷,但在娃娃眼中這是偷,它們放下了偷。
養不起娃娃,有養不起的玩法。
認錯了,娃娃不會在拿什麼,很乖巧,也因拿不起。
如一件物品很珍貴,娃娃拿起了,買下嗎?買不起。叫娃娃放下唄。說一句這是錯的,至於為什麼錯,簡單的原因,買不起。
那買不起是誰的錯?是娃娃的,還是長輩的?都有喲。
娃娃拿起的是曾經的錯誤,放下是認錯,但這和長輩的認錯是不同的,隻不過一個小娃娃,拿起什麼都是很小的,買不起的狀況也很小出現,可同樣的需要認錯不是嗎?不然這娃娃長大了,可以會越拿越大,越拿越多了。
犯錯縱容,自然變本加厲,這很符合它們的本性不是,所以認錯也是正兒八經的,或者說這樣的早慧隻是其中之一,這是需要認錯的啟蒙早慧。
當娃娃拿起了曾經,但卻放下了,它們會改錯的,類似於啟蒙了一半,另一半是教它們怎樣重新拾取,以怎樣的方式拾取。
放下了它們不會在拾取,它們會改變,而改變的目的是為了重新拿去放下的事物。
這是娃娃們的記憶,記憶放下的東西,直至重新拿起的那一天。
半啟蒙是把娃娃放下的東西還給它。
拾取了,放下了,給它了,煥然一新,但煥然一新可不是什麼重生。
誠然娃娃非常想要這件玩具,但你給它的,不是它原本想要的,所以這件玩具玩久了,娃娃就會丟了,因這不是它原本想要的,它想要的是放下的自己拿起來,而不是誰給予。
放下的是錯,給予放下的錯,這是錯誤。
那麼對於娃娃而言,不要這件玩具了則是改錯,改掉了原本的錯,自不在依舊如初,故有慧根,但也僅僅隻是慧根。
這是早慧,啟蒙早慧,煥然一新。
我給你的,你才能拿,娃娃喜歡嗎?喜歡的是那一份懷舊,之後不喜歡了。
叛逆的娃娃,一點都不乖。
另一個就是講道理了,購買玩具需要什麼條件,比如貨幣,貨幣是怎麼獲取貨幣。
這樣呀,娃娃就會賺取貨幣來購買自己心儀的玩具,而這樣的玩具,不會丟棄,因是它們自己出力買來的。
這是更近一步的啟蒙,雖說娃娃想不起前生,但至少買得起,以正當的方式買回來曾經熟悉的事物,而這件事物對於娃娃來講是記憶。
早慧是模糊的,記憶是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