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唐太宗李世民龍禦歸天,晉王李治登基為帝,是為唐高宗。高宗即位之初,秉持著太宗皇帝的遺訓,重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繼續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大唐江山在平穩中延續著繁榮昌盛的勢頭,百姓們也都安居樂業,傳頌著貞觀遺風的恩澤。
但這朝堂之上,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咱們先說說這後宮之事。高宗皇帝的原配皇後王氏,出身名門,端莊賢淑,可卻一直未能誕下子嗣,在這後宮之中,無子可是一大隱患。而此時,武媚娘從感業寺再度入宮,憑借著美貌與聰慧,迅速獲得了高宗的寵愛。這武媚娘可不簡單,她心思縝密,野心勃勃,入宮之後便開始謀劃著上位之路。
一日,王皇後聽聞武媚娘有孕,心中又妒又急,與蕭淑妃商議對策。蕭淑妃本就與武媚娘爭寵,更是恨得牙癢癢,說道:“皇後娘娘,這武媚娘如今得寵又有身孕,日後怕是要騎到我們頭上,我們得想個法子治治她。”王皇後皺眉道:“能有什麼法子?陛下如今滿心都在她身上。”二人正說著,卻不知隔牆有耳,武媚娘的心腹將這話一字不漏地傳了回去。武媚娘得知後,嘴角微微上揚,眼中閃過一絲狠厲,心中已然有了算計。
不久之後,武媚娘誕下一位公主,高宗皇帝欣喜若狂,時常來看望。一日,王皇後按例前來探望小公主,逗弄一番後便離開了。誰料,王皇後前腳剛走,武媚娘竟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兒,隨後又裝作若無其事,隻等高宗到來。高宗一進房間,武媚娘便放聲大哭,說公主被人害死了。高宗大驚失色,忙問左右,得知王皇後剛剛來過,頓時怒不可遏:“皇後,你為何如此狠心!”王皇後嚇得癱倒在地,百口莫辯。從此,高宗對王皇後的感情一落千丈,心中萌生出了廢後的念頭。
朝堂之上,高宗提出廢後之事,卻遭到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的強烈反對。褚遂良伏地痛哭:“陛下,王皇後出身名門,賢良淑德,並無過錯,怎能輕易廢後?且先帝臨終前,曾將陛下與皇後托付於臣等,臣等萬死不能從命!”長孫無忌也在一旁苦苦相勸。高宗心中不悅,但又不好強行發作,此事便暫且擱置下來。
但武媚娘怎會善罷甘休,她一邊在高宗耳邊吹枕邊風,一邊暗中拉攏朝中支持自己的勢力。中書舍人李義府率先上表支持廢後,高宗大喜,立刻提拔李義府。此後,許敬宗等一批官員也紛紛站出來支持武媚娘。這其中,還有一位關鍵人物——司空李積。當高宗詢問李積的意見時,李積說道:“此乃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高宗聽後,心中有了底氣。
終於,在武媚娘的精心策劃與各方勢力的角力之下,高宗下詔廢王皇後為庶人,立武媚娘為皇後。武媚娘登上後位,可謂是風光無限,但她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她開始逐漸插手朝政,與高宗並稱“二聖”,朝堂之上的局勢愈發複雜起來。
咱們再把目光轉向邊疆。大唐的繁榮引來了一些鄰國的覬覦,其中吐蕃國日漸強盛,其讚普鬆讚乾布野心勃勃。鬆讚乾布聽聞大唐繁華,美女如雲,便派使者前來求親,希望能迎娶一位唐朝公主。高宗起初並未答應,鬆讚乾布大怒,當即出兵攻打大唐邊境。邊境守將抵擋不住,急報傳至長安。
高宗召集眾將商議對策,老將程咬金請戰:“陛下,末將願率大軍出征,定要讓吐蕃知道我大唐的厲害!”但此時,朝中也有人主張和親,認為這樣既能避免戰爭,又能維護兩國和平。正在高宗猶豫不決之時,吐蕃使者祿東讚來到長安,獻上重禮,再次懇請和親。祿東讚此人十分聰慧,在朝堂之上對答如流,高宗對他印象頗佳。
這時,文成公主挺身而出,願意遠嫁吐蕃。文成公主乃宗室之女,知書達理,深明大義,她說道:“陛下,小女願為兩國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望陛下成全。”高宗見文成公主如此大義,心中感動,便答應了吐蕃的求親。
文成公主出嫁那天,隊伍浩浩蕩蕩,攜帶了大量的書籍、種子、工匠以及各種先進的生產技術。鬆讚乾布親自率領吐蕃百姓前來迎接,見到文成公主後,驚為天人,對她寵愛有加。文成公主入藏後,將大唐的文化和技術傳授給吐蕃百姓,促進了吐蕃的發展,兩國之間也迎來了一段和平友好的時期。
可這朝堂之上,武後勢力愈發強大,與高宗之間的矛盾也逐漸顯現出來。高宗察覺到武後的野心,心中不安,便與宰相上官儀商議,打算廢黜武後。上官儀起草詔書,可還未等高宗下令,消息就被武後的眼線得知。武後氣勢洶洶地趕來,質問高宗:“陛下,為何要廢我?”高宗嚇得瑟瑟發抖,竟將責任全部推到上官儀身上:“這……這都是上官儀的主意。”武後大怒,當即下令將上官儀下獄處死,自此,朝中再無人敢輕易反對武後。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宗身體每況愈下,朝政大權幾乎全部落入武後手中。武後開始培植自己的親信,打壓異己,朝堂之上人人自危。但也有一些忠義之士,不甘心大唐江山落入武後之手,暗中謀劃著反抗。
其中,揚州都督徐敬業便是一位。徐敬業乃英國公徐積之孫,他心懷大唐,對武後的專權十分不滿。一日,他與駱賓王等好友相聚,談及武後專權之事,眾人皆是義憤填膺。駱賓王揮筆寫下了《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文中痛斥武後的種種罪行,言辭激昂,氣勢磅礴。徐敬業看後,拍案叫絕:“好文章!有此檄文,必能鼓舞天下忠義之士共討武後!”
於是,徐敬業在揚州起兵,以“匡複李唐”為旗號,召集了十萬大軍,一時間響應者眾多。消息傳至長安,武後大怒,立刻派李孝逸率領三十萬大軍前去平叛。徐敬業雖然勇猛,但畢竟兵力懸殊,再加上內部出現分歧,最終兵敗被殺。這場反抗武後的行動,就這樣以失敗告終。
經此一役,武後更加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不久之後,高宗駕崩,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但李顯在位僅兩個月,就被武後廢黜,改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此時的武後,距離皇位僅有一步之遙,而大唐的命運,也即將迎來一場巨大的變革。
這正是:高宗即位繼榮光,後宮紛爭起禍殃。吐蕃求親成美事,武後專權亂朝堂。敬業起兵討逆賊,無奈兵敗夢黃粱。大唐風雨飄搖處,且看後事怎收場。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短故事誌請大家收藏:()短故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