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金兵攻破開封,徽、欽二帝被俘,北宋轟然崩塌,史稱“靖康之恥”。這一恥,猶如一道晴天霹靂,震碎了中原大地的安寧,也讓宋朝的命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絕境。但宋朝的故事並未就此終結,一位皇子在風雨飄搖中挺身而出,扛起了延續宋朝國祚的大旗,他就是宋徽宗第九子趙構。
靖康二年五月,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為宋高宗,南宋由此拉開序幕。可這新立的朝廷,根基不穩,外有金兵的步步緊逼,內有山河破碎、人心惶惶的困局,猶如在驚濤駭浪中漂泊的孤舟,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
高宗即位之初,迫於形勢和輿論壓力,起用了主戰派李綱為相。李綱一心報國,上任後便積極整頓軍備,招募士兵,修築城防,試圖重振宋軍士氣,收複失地。他還推薦了宗澤等一批愛國將領,宗澤被任命為東京留守,負責守衛舊都開封。
宗澤到任後,積極聯絡北方的抗金義軍,如王彥領導的八字軍等,這些義軍活躍在太行山區,他們在臉上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以示抗金決心。宗澤將這些力量整合起來,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抗金力量。在宗澤的帶領下,宋軍多次擊敗金兵的進犯,穩定了開封周邊的局勢。宗澤還先後二十多次上書高宗,懇請他回鑾開封,以圖恢複中原。
可高宗趙構,早已被金兵的凶悍嚇破了膽,一心隻想偏安江南,對宗澤的請求置之不理。不僅如此,在主和派的讒言下,高宗很快就罷免了李綱,這讓主戰派將士們大失所望,也寒了天下百姓的心。
失去朝廷支持的宗澤,獨木難支,最終憂憤成疾,背上毒瘡發作。臨終之際,他仍高呼“過河!過河!過河!”三聲,帶著未能收複中原的遺憾離開了人世。宗澤一死,開封的抗金形勢急轉直下,金兵再次南下,開封淪陷。
高宗趙構則一路南逃,先到揚州,後又逃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將臨安作為行在,也就是臨時都城。在逃亡過程中,還發生了“苗劉兵變”。苗傅和劉正彥兩位將領,因不滿高宗寵信宦官,逼迫高宗退位,讓年僅三歲的皇子趙旉即位,由隆佑太後垂簾聽政。雖然這場兵變很快被平息,但也讓高宗意識到,南宋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局勢岌岌可危。
此時,南宋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抗金將領,嶽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嶽飛自幼習武,心懷報國之誌,早年便投身抗金戰場,屢立戰功。他率領的嶽家軍紀律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深受百姓愛戴。嶽家軍作戰勇猛,多次以少勝多,讓金兵聞風喪膽。
紹興四年,嶽飛奉命北伐,他率領嶽家軍一路北上,收複了襄陽六郡,這是南宋首次取得大規模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南宋軍民的士氣。紹興六年,嶽飛再次北伐,深入中原,取得了郾城大捷、潁昌大捷等一係列輝煌勝利。在郾城之戰中,嶽飛親率嶽家軍精銳,以背嵬軍為先鋒,大破金兵的“鐵浮屠”和“拐子馬”。“鐵浮屠”是金兵的重裝騎兵,人馬皆披重甲,宛如鐵塔一般;“拐子馬”則是左右兩翼的輕騎兵,機動性極強。嶽飛針對其特點,命士兵手持麻紮刀、提刀、大斧等兵器,上砍騎兵,下砍馬腿,金兵陣腳大亂,死傷無數。
嶽家軍一路高歌猛進,打到了離汴京僅四十五裡的朱仙鎮。此時,北方的抗金義軍紛紛響應,他們打著嶽家軍的旗號,四處襲擊金兵,金兵士氣低落,陷入了困境。嶽飛興奮不已,對部下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眼看收複中原指日可待,可就在這時,高宗趙構卻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嶽飛班師回朝。
原來,高宗擔心嶽飛北伐成功後,迎回徽、欽二帝,自己的皇位不保;再加上秦檜等主和派在一旁煽風點火,極力主張求和。嶽飛無奈,隻能仰天長歎:“十年之力,廢於一旦!”含恨退兵。
嶽飛回朝後,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秦檜為了徹底實現求和目的,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嶽雲父子以及部將張憲逮捕入獄。紹興十一年農曆除夕夜,嶽飛被秦檜以毒酒賜死於臨安大理寺內的風波亭,年僅三十九歲。嶽飛之死,震驚朝野,天下百姓無不痛心疾首,紛紛為其鳴冤叫屈。
秦檜在害死嶽飛後,與金國簽訂了“紹興和議”。和議規定:宋向金稱臣,金冊宋康王趙構為皇帝;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宋每年向金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紹興和議”是南宋的奇恥大辱,它標誌著南宋正式放棄了收複北方失地的努力,偏安江南一隅。
宋高宗趙構在位三十六年,於紹興三十二年傳位於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孝宗即位後,銳意恢複,他為嶽飛平反昭雪,起用張浚等主戰派將領,積極籌備北伐。隆興元年,張浚率領宋軍北伐,史稱“隆興北伐”。宋軍起初進展順利,收複了宿州等地,但隨後在符離遭遇金兵主力,由於將領之間配合失誤,宋軍大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北伐失敗後,南宋與金國再次議和,史稱“隆興和議”。和議規定:宋金為叔侄之國,宋不再向金稱臣;歲幣減少為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疆界與“紹興和議”相同。雖然“隆興和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南宋的地位,但南宋收複中原的夢想再次破滅。
宋孝宗之後,南宋又曆經宋光宗、宋寧宗等多位皇帝。宋寧宗時期,韓侂胄當權,他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主張北伐金國,史稱“開禧北伐”。但這次北伐同樣準備不足,再加上內部有人泄密,最終以失敗告終。此後,南宋與金國又簽訂了“嘉定和議”,宋金關係進一步惡化。
在南宋與金國對峙的同時,北方的蒙古悄然崛起。蒙古鐵騎縱橫馳騁,所向披靡,先後滅掉了西夏和金國。金國滅亡後,南宋與蒙古直接接壤,麵臨著更為強大的敵人。
宋理宗紹定六年,蒙古大汗窩闊台決定進攻南宋,宋蒙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持續了四十多年,南宋軍民進行了頑強抵抗。釣魚城之戰便是其中的經典戰例。釣魚城位於重慶合川區,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守將王堅率領軍民堅守釣魚城,多次擊退蒙古大軍的進攻。開慶元年,蒙古大汗蒙哥親自率軍攻打釣魚城,卻被宋軍的炮火擊中,重傷身亡。蒙哥之死,不僅使蒙古軍隊被迫撤兵,還引發了蒙古內部的汗位之爭,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曆史的進程。
然而,南宋朝廷內部腐敗嚴重,奸臣賈似道專權,他排斥異己,貪汙受賄,對前線戰事隱瞞不報,導致南宋軍隊士氣低落,戰鬥力下降。儘管南宋軍民浴血奮戰,但在蒙古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南宋的防線逐漸崩潰。
德佑元年,元軍攻克鄂州,沿長江東下,直逼臨安。宋恭帝趙?年幼,由太皇太後謝道清主持朝政。謝道清向元軍求和,遭到拒絕。德佑二年,臨安城破,宋恭帝被俘,南宋朝廷名存實亡。
但南宋軍民並未放棄抵抗,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在大臣陸秀夫、張世傑等人的擁戴下,先後在福州、厓山等地繼續抗元。祥興二年,元軍對厓山發動總攻,宋軍寡不敵眾,全軍覆沒。陸秀夫見大勢已去,背著年僅八歲的趙昺投海自儘,張世傑也在突圍中遭遇台風,溺水而亡。南宋殘餘勢力徹底覆滅,宋朝的曆史畫上了句號。
這正是:靖康恥後南宋興,風雨飄搖抗金兵。嶽飛報國含冤死,諸帝北伐夢難成。蒙古崛起山河動,厓山兵敗社稷傾。兩宋風雲多少事,都付評書說與聽。
喜歡短故事誌請大家收藏:()短故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