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趙昺投海,南宋徹底覆滅,元朝一統中原,華夏大地自此進入了大元時代。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一個疆域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屹立於世界東方。
元朝建立之初,忽必烈推行了一係列漢化政策,任用漢族儒士,設立行省製度,加強中央集權,促進了經濟的恢複與發展。農業上,鼓勵墾荒,興修水利,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商業也十分繁榮,元大都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商業中心,各國商隊往來不絕,絲綢之路再度興盛。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對元大都的繁華讚不絕口,將東方的富庶傳播到了西方世界。
但元朝統治階層內部矛盾重重,蒙古貴族與漢族官僚之間、不同派係的蒙古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從未停歇。皇位繼承也混亂無序,從忽必烈之後,短短幾十年間,元朝便更換了多位皇帝。每一次皇位更迭,都伴隨著血腥的宮廷政變和政治動蕩,嚴重消耗了元朝的國力。
元朝還將民眾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麵實行不平等政策。漢人、南人地位低下,飽受壓迫與歧視,科舉之路艱難,在官場中也備受排擠。這種民族壓迫政策,使得民族矛盾日益尖銳,民間反抗情緒不斷高漲。
元朝中後期,吏治腐敗,官員貪汙成風,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為了滿足統治階層的奢靡生活和龐大的軍費開支,元朝不斷增加賦稅,各種苛捐雜稅多如牛毛。黃河泛濫成災,沿岸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而元朝政府卻對救災不力,甚至挪用救災款項,這更是激起了民憤,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觸即發。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起義,他們以白蓮教為號召,宣稱“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得到了廣大百姓的響應。起義軍頭裹紅巾,人稱“紅巾軍”。紅巾軍迅速攻占了潁州等地,勢力不斷壯大。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郭子興在濠州起義,徐壽輝在蘄水稱帝,建立天完政權,張士誠在高郵起義,一時間,天下大亂,元朝的統治搖搖欲墜。
在眾多起義軍中,有一位出身貧寒的青年嶄露頭角,他就是朱元璋。朱元璋自幼父母雙亡,家境貧寒,曾為地主放牛,後又在皇覺寺當過和尚。紅巾軍起義爆發後,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的隊伍。他作戰勇猛,足智多謀,很快就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與重用,還娶了郭子興的養女馬氏為妻,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後。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接管了他的部隊,成為了起義軍的領袖。朱元璋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廣納賢才,禮賢下士,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有識之士,如李善長、劉伯溫、宋濂等。在這些謀士的輔佐下,朱元璋製定了正確的戰略方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他先是鞏固自己在應天今江蘇南京)的根據地,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儲備糧食;同時加強軍隊建設,擴充兵力,訓練出一支紀律嚴明、戰鬥力強的隊伍。
此時,其他起義軍之間卻紛爭不斷。陳友諒殺死徐壽輝,自立為帝,建立大漢政權,占據長江中遊地區,勢力強大;張士誠占據江浙一帶,富庶繁華,但胸無大誌,偏安一隅。朱元璋決定先消滅陳友諒,再對付張士誠。
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率領六十萬大軍,進攻朱元璋的領地,雙方在鄱陽湖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陳友諒的戰船高大堅固,聯舟為陣,氣勢洶洶;朱元璋的戰船則相對較小,但靈活機動。朱元璋采用火攻之計,派敢死隊駕駛裝滿火藥的小船,衝入陳友諒的船隊,一時間,火光衝天,陳友諒的戰船紛紛起火,士兵死傷無數。經過三十多天的激戰,陳友諒中箭身亡,其軍隊大敗。鄱陽湖之戰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水戰之一,此役過後,朱元璋的勢力得到了極大的擴張,為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
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又將矛頭指向了張士誠。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率軍進攻張士誠,包圍了平江今江蘇蘇州)。張士誠據城死守,朱元璋的軍隊久攻不下。後來,朱元璋采用了長期圍困的戰術,切斷了平江的糧道和水源。平江城內彈儘糧絕,士兵和百姓餓殍遍地。最終,平江被攻破,張士誠被俘,自縊而死。
平定江南後,朱元璋基本統一了南方。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北伐中原。北伐軍發布了由宋濂起草的《諭中原檄》,提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得到了廣大漢族人民的支持與響應。
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先後攻占了山東、河南等地,直逼大都。元順帝見大勢已去,倉皇出逃,退回蒙古草原。至正二十八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他就是明太祖。同年八月,明軍攻入大都,元朝滅亡,結束了蒙古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並未放鬆警惕,他深知元朝殘餘勢力仍在北方草原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卷土重來。於是,他多次派徐達、藍玉等將領北伐,打擊元朝殘餘勢力。洪武二十年,藍玉率領明軍在捕魚兒海大敗元軍,俘虜七萬餘人,元朝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在逃亡途中被殺,北元政權徹底瓦解。
在國內,朱元璋開始大力整頓吏治,打擊貪汙腐敗。他製定了嚴苛的法律,對貪官汙吏絕不姑息,凡貪汙六十兩以上白銀者,一律處死,剝皮實草,掛在官府公堂示眾。同時,他還設立了錦衣衛,負責監視官員和百姓的言行,加強了皇權統治。
朱元璋還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屯田和興修水利工程。他將人口密集地區的百姓遷移到地廣人稀的地方,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在全國範圍內興修水利,修建了大量的河道、堤壩和水庫,改善了農田灌溉條件,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朱元璋廢除了丞相製度,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他還設立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軍事,三者相互製衡,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在文化教育方麵,朱元璋重視科舉製度,通過科舉選拔人才。他規定科舉考試以四書五經為主要內容,采用八股文的形式,這種考試形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規範了考試標準,但也限製了考生的思想,束縛了文化的發展。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他的一係列政策和措施,鞏固了明朝的統治,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為明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但他晚年猜忌多疑,大肆誅殺功臣,藍玉、胡惟庸等一大批開國功臣被殺害,造成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恐慌和混亂。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年輕有為,他有感於藩王勢力過大,威脅中央集權,於是采納了黃子澄、齊泰等人的建議,開始削藩。這一舉措引起了藩王們的強烈不滿,其中燕王朱棣實力最強,他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
一場叔侄之間的皇位爭奪戰就此拉開帷幕,明朝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朱棣能否成功奪取皇位?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短故事誌請大家收藏:()短故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