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為鞏固皇權,著手削藩,惹得藩王們怨聲載道,燕王朱棣更是以此為由,發動“靖難之役”,一場叔侄間的皇位爭奪戰就此開場。
這朱棣,本就不是池中之物。他就藩北平今北京),多年來在北方抵禦蒙古,麾下兵強馬壯,又招攬了姚廣孝等一批謀士,野心勃勃。建文帝削藩令下,他表麵裝瘋賣傻,暗中卻加緊籌備起兵事宜。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正式起兵,打出“靖難”旗號,宣稱要鏟除皇帝身邊的奸臣黃子澄、齊泰。燕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克了北平周邊的州縣。建文帝得知消息後,大驚失色,趕忙任命耿炳文為大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伐。耿炳文本是明朝開國老將,經驗豐富,可畢竟年事已高,麵對朱棣的精銳燕軍,一時難以招架。雙方在真定展開激戰,燕軍士氣高昂,朱棣身先士卒,衝入敵陣,耿炳文軍隊大亂,初戰失利,隻得退守真定城。
建文帝見耿炳文出師不利,心中憂慮,在黃子澄的建議下,改派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這李景隆,徒有其表,並無真才實學,他好大喜功,集結了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北平。朱棣得知後,留下兒子朱高熾鎮守北平,自己則率領精銳部隊,偷襲大寧。大寧是寧王朱權的封地,麾下有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騎兵。朱棣設計將朱權騙出大寧,吞並了朵顏三衛,實力大增。
李景隆趁朱棣不在,猛攻北平。朱高熾率領城中軍民,拚死抵抗,城牆上的守軍以滾木礌石擊退李景隆的一次次進攻。這朱高熾身寬體胖,行動不便,卻在這關鍵時刻,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智慧,鼓舞著城中士氣。朱棣得到消息後,火速回師救援,與朱高熾內外夾擊,李景隆大敗,丟盔棄甲,逃往德州。
建文二年,李景隆再次集結六十萬大軍,與朱棣在白溝河展開決戰。這一戰,打得天昏地暗,雙方死傷無數。起初,李景隆憑借兵力優勢,占據上風。可突然一陣狂風大作,吹斷了李景隆軍隊的帥旗,燕軍趁機發動猛攻,李景隆軍隊陣腳大亂,全線潰敗。李景隆一路逃到濟南,朱棣乘勝追擊,將濟南城團團圍住。
濟南守將鐵鉉,忠義之士,他與參軍高巍歃血為盟,誓守濟南。燕軍攻城數月,卻始終無法破城。鐵鉉巧用計謀,在城牆上懸掛朱元璋的畫像和神牌,朱棣投鼠忌器,不敢下令炮擊。鐵鉉還設計詐降,差點就擒住朱棣,朱棣僥幸逃脫,惱羞成怒,卻也無可奈何,隻好撤兵。這濟南保衛戰,讓鐵鉉聲名遠揚,成為了抗燕的英雄。
靖難之役持續了三年,雙方互有勝負,陷入僵持。但朱棣深知,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必須出奇製勝。姚廣孝向他獻策,繞過山東,直取南京。朱棣采納了這一建議,率領精銳騎兵,繞過濟南等重鎮,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建文帝此時已無兵可調,隻能眼睜睜看著燕軍逼近南京。
建文四年六月,燕軍兵臨南京城下。穀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投降,南京城破。建文帝在宮中燃起大火,從此下落不明,有人說他葬身火海,也有人說他喬裝成和尚,逃出了南京,雲遊四海。朱棣進入南京後,在群臣的擁戴下,登上皇位,改元永樂,他就是明成祖。
朱棣即位後,深知自己皇位得來不正,為了穩固統治,他一方麵大肆誅殺建文舊臣,方孝孺就是其中典型。方孝孺乃當世大儒,朱棣想讓他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寧死不屈,不僅拒絕起草,還在朝堂上大罵朱棣篡位。朱棣大怒,下令誅方孝孺十族,這十族包括他的親朋好友、門生故吏,受牽連者達八百餘人,一時間,朝堂之上人人自危。
另一方麵,朱棣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他設立東廠,由親信宦官掌管,負責監視官員和百姓的言行,與之前朱元璋設立的錦衣衛相互製衡,強化了皇權統治。還繼續推行削藩政策,削弱藩王勢力,將各地藩王的護衛軍大量削減,藩王們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
朱棣在位期間,最為後人稱道的便是他的文治武功。在文化方麵,他命解縉、姚廣孝等人主持編纂《永樂大典》。這《永樂大典》堪稱鴻篇巨製,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涵蓋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各個領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編纂過程中,朱棣多次過問進展,要求務必做到“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曆經數年,這部巨著才得以完成,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軍事上,朱棣五次親征漠北,打擊蒙古殘餘勢力。第一次親征,朱棣率領五十萬大軍,在斡難河大破韃靼首領本雅失裡和太師阿魯台的軍隊,本雅失裡僅率七騎逃脫;第二次親征,擊敗了瓦剌首領馬哈木,使瓦剌向明朝進貢稱臣;後幾次親征,雖未取得決定性勝利,但也極大地打擊了蒙古勢力,維護了明朝北方邊境的穩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棣還積極拓展海外交流,派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下西洋。從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鄭和共七次下西洋,率領的船隊規模龐大,船隻多達兩百餘艘,人員兩萬七千餘人,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船隊所到之處,宣揚明朝國威,與各國開展貿易往來,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他們帶去了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特產,帶回了香料、珠寶、藥材等異域珍品,還與許多國家建立了友好關係,一些國家的國王甚至親自率領使團來中國訪問。
在國內建設方麵,朱棣遷都北京。北京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地理位置重要,是抵禦北方蒙古的前沿陣地。朱棣下令大規模營建北京城,修建了宏偉的紫禁城,也就是如今的北京故宮。紫禁城占地七十二萬平方米,宮殿建築氣勢恢宏,紅牆黃瓦,雕梁畫棟,儘顯皇家威嚴。遷都北京,不僅加強了明朝對北方的控製,也促進了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他的一係列舉措,使得明朝國力強盛,疆域遼闊,文化繁榮,史稱“永樂盛世”。但常年的征戰和大規模的工程建設,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百姓負擔有所加重。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第五次親征漠北的歸途中病逝,享年六十五歲。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熾生性仁厚,他即位後,立刻著手糾正朱棣時期的一些弊端,赦免了許多建文舊臣的家屬,停止了大規模的對外征戰和工程建設,與民休息,推行仁政。可惜,朱高熾在位僅十個月就病逝了,其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繼承了父親的仁政,與祖父朱棣的雄才大略相結合,將明朝推向了又一個高峰,史稱“仁宣之治”。這期間又有哪些精彩故事?明朝的命運又將如何發展?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短故事誌請大家收藏:()短故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