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明成祖朱棣駕崩後,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仁宗在位雖僅短短十個月,卻以仁厚之德,著手扭轉前朝積弊,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可惜天不假年,仁宗匆匆離世,其子朱瞻基登基,開啟了一段被後世譽為“仁宣之治”的輝煌篇章。
朱瞻基自幼聰慧,深得祖父朱棣喜愛,常隨朱棣北征,見識過戰場的硝煙與朝堂的風雲變幻。登基之後,宣宗延續了仁宗的仁政,與民休息,輕徭薄賦。他深知農業乃國家之本,因此格外重視水利建設,派遣官員巡查各地,疏浚河道,修築堤壩。就說那江南的蘇鬆地區,河道常年淤塞,每逢雨季便洪澇成災,百姓苦不堪言。宣宗得知後,急百姓之所急,當即下令整治。工部侍郎周忱領命,親赴蘇鬆,帶領百姓深挖河道,拓寬溝渠,使得水流順暢,不僅解決了水患,還讓農田灌溉得到保障,糧食產量大幅提高。當地百姓感恩戴德,紛紛傳頌宣宗的功績。
朝堂之上,宣宗重用“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位大臣曆經數朝,經驗豐富,德高望重。楊士奇為人正直,以大局為重,在選拔人才、整頓吏治方麵貢獻卓著;楊榮足智多謀,熟知邊防事務,為朝廷出謀劃策,化解了不少危機;楊溥清正廉潔,心係百姓,在處理民生問題上儘心儘力。三人同心輔政,與宣宗君臣一心,將朝堂治理得井井有條。
有一回,宣宗心血來潮,微服出訪,來到京城郊外的一處村莊。他看到一位老農正在田間辛勤勞作,便上前與其攀談。老農不認識宣宗,毫無顧忌地訴說著生活的艱辛,提到賦稅過重,收成不好時難以維持生計。宣宗聽後,心中十分感慨,回宮後立刻與“三楊”商議,決定再次減輕農民賦稅,還下令嚴禁地方官員濫用職權,盤剝百姓。這一舉措,讓天下百姓拍手稱快,紛紛稱讚宣宗是位賢明的君主。
然而,天下並非太平無事。宣宗即位之初,麵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皇叔朱高煦謀反。這朱高煦,乃成祖朱棣次子,性格驕縱,野心勃勃。當年朱棣靖難之時,他曾立下戰功,自恃功高,一心想效仿父親奪取皇位。成祖朱棣最終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便懷恨在心,一直伺機而動。
仁宗駕崩後,朱高煦認為時機已到,在封地樂安州今山東惠民)起兵造反,妄圖奪取皇位。消息傳來,朝堂震動,大臣們紛紛進言,有的主張安撫,有的建議武力鎮壓。宣宗深知朱高煦狼子野心,安撫根本無濟於事,於是決定禦駕親征。他親自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向樂安州進發。一路上,宣宗鼓舞著士兵的士氣,嚴明軍紀,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百姓紛紛夾道歡迎。
朱高煦本以為宣宗年輕,不敢輕易親征,當得知皇帝禦駕而來時,頓時慌了神。他的手下們見朝廷大軍壓境,也紛紛動搖,軍心大亂。宣宗兵臨城下後,並沒有急於攻城,而是先派人送信給朱高煦,勸他投降,承諾隻要放下武器,便可既往不咎。朱高煦見大勢已去,為了保命,最終出城投降。這場叛亂,在宣宗的果斷處置下,迅速被平定,避免了一場生靈塗炭的內戰。
平定朱高煦之亂後,宣宗並未對他趕儘殺絕,隻是將他囚禁起來。但朱高煦賊心不死,一日,宣宗前去探望他,朱高煦竟趁其不備,伸出腳將宣宗絆倒。宣宗大怒,下令將朱高煦用銅缸扣住,周圍架火焚燒,朱高煦就此斃命。
解決了內憂,宣宗又將目光投向邊疆。當時,明朝在安南今越南北部)的統治麵臨諸多問題,安南叛亂不斷,明朝多次派兵鎮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宣宗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從安南撤兵,承認安南的獨立,結束了明朝在安南的統治。這一決策雖然在當時引起了一些爭議,但從長遠來看,減輕了明朝的軍事負擔,使得明朝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國內建設上。
在文化方麵,宣宗也頗有建樹。他喜愛書畫,自身的藝術造詣頗高,在他的倡導下,宮廷繪畫藝術達到了鼎盛。戴進、商喜等一批畫家活躍於宮廷,他們的作品風格多樣,題材廣泛,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藝術瑰寶。宣宗還大力扶持文化事業,鼓勵文人著書立說,使得明朝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
仁宣之治時期,明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國力蒸蒸日上,堪稱明朝的黃金時代。然而,盛極必衰,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明朝也逐漸迎來了轉折。
宣宗駕崩後,年僅九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由於皇帝年幼,太皇太後張氏垂簾聽政,繼續重用“三楊”。但隨著張氏和“三楊”相繼離世,朝廷大權逐漸落入宦官王振手中。
這王振本是個落第秀才,後自閹入宮,憑借著狡黠和對朱祁鎮的諂媚,深得皇帝信任。他仗著皇帝的寵信,結黨營私,貪汙受賄,賣官鬻爵,朝堂之上烏煙瘴氣。大臣們稍有不滿,便會遭到他的打壓和迫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時,北方的瓦剌部落逐漸強大起來,其首領也先野心勃勃,妄圖統一蒙古各部,進而進犯明朝。王振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極力慫恿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朱祁鎮年輕氣盛,不知戰爭的殘酷,在王振的蠱惑下,不顧大臣們的反對,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北伐。
這一路,王振為了顯擺自己,指揮混亂,士兵們疲憊不堪。大軍抵達大同後,聽聞前方戰事不利,王振又驚慌失措,決定班師回朝。在撤退途中,王振為了讓皇帝“臨幸”自己的家鄉蔚州,竟臨時改變行軍路線,後又擔心大軍踐踏家鄉的莊稼,再次改變路線,使得軍隊延誤了撤退的最佳時機。
當明軍行至土木堡時,被也先率領的瓦剌大軍追上。土木堡地勢高,水源匱乏,明軍被困,饑渴難耐。也先切斷了明軍的水源,又假裝議和,趁明軍移營取水之際,發動突然襲擊。明軍頓時大亂,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也被俘虜,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猶如一道晴天霹靂,震驚了朝野上下。消息傳到北京,人心惶惶,明朝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國不可一日無君,在這關鍵時刻,兵部侍郎於謙挺身而出,力排眾議,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於謙積極組織北京保衛戰,整頓軍隊,加固城防,鼓舞士氣,誓與北京城共存亡。
也先俘虜朱祁鎮後,本想以他為人質,逼迫明朝投降。但於謙等人不為所動,堅決抵抗。也先無奈之下,率領大軍進攻北京。於謙親自率軍迎戰,在德勝門、西直門等地與瓦剌軍展開激戰。明軍將士們同仇敵愾,奮勇殺敵,多次擊退瓦剌軍的進攻。也先見久攻不下,又擔心後路被截斷,隻好撤兵,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勝利。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挽救了明朝的命運,於謙也因此成為了民族英雄,名垂青史。但明朝的危機並未就此解除,朱祁鎮被俘虜一年後,也先覺得他已無利用價值,便將他放回了明朝。這朱祁鎮回到北京後,又引發了一場宮廷政變,史稱“奪門之變”。明朝的局勢將如何發展?朱祁鎮複位後又會做出怎樣的決策?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短故事誌請大家收藏:()短故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