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太平天國運動雖以失敗告終,卻讓清政府元氣大傷,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更是讓大清顏麵掃地,被迫簽訂諸多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主權淪喪。鹹豐帝駕崩後,年僅六歲的載淳即位,是為同治帝,兩宮太後慈安、慈禧垂簾聽政,實際大權落入慈禧太後之手,晚清局勢愈發岌岌可危。
慈禧太後這人,權力欲極強,心狠手辣。為鞏固自己的地位,她聯合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鏟除了顧命八大臣勢力,開始了對大清長達四十餘年的統治。在她統治期間,大清內憂外患不斷,可她卻隻顧個人享樂,奢靡無度,全然不顧國家和百姓的死活。
當時,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若想挽救大清於危難,必須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進行變革。於是,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奕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成為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他們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如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創辦江南製造總局,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等,製造槍炮、彈藥、輪船,試圖增強清軍的戰鬥力。
在民用工業方麵,洋務派也多有建樹。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打破了外國輪船公司對中國航運業的壟斷;張之洞開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同時,洋務派還興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如京師同文館,教授外語、天文、算學等課程;還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
然而,洋務運動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守舊派堅決反對,他們認為學習西方是數典忘祖,違背祖宗之法,對洋務派百般阻撓。洋務派內部也矛盾重重,各自為政,缺乏統一規劃。而且,洋務運動僅僅停留在學習西方技術層麵,並未觸及封建製度的根本,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落後的局麵。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妄圖吞並越南,進而侵略中國。清軍在戰場上雖有馮子材鎮南關大捷這樣的局部勝利,但清政府卻在勝利之際,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還允許法國在中國修築鐵路。這一結果讓人大跌眼鏡,也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和軟弱,“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洋務派苦心經營的南洋、福建水師在戰爭中損失慘重,洋務運動遭受重創。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野心勃勃地想要侵略中國。戰爭初期,清軍在平壤戰役、黃海海戰中接連失利。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身負重傷,“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下令開足馬力衝向日本軍艦“吉野號”,意圖與敵同歸於儘,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殉國。
隨著戰事推進,清軍節節敗退,日軍占領遼東半島,製造了慘絕人寰的旅順大屠殺,全城兩萬餘人慘遭殺害,僅留三十六人收屍。威海衛之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標誌著洋務運動徹底破產。1895年,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白銀二億兩。這一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甲午戰敗的消息傳來,舉國震驚,有識之士痛心疾首。康有為、梁啟超等發起公車上書,反對簽訂《馬關條約》,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此後,他們積極宣傳維新思想,創辦報刊,組織學會,如《萬國公報》《時務報》,強學會、保國會等,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1898年,在光緒帝的支持下,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開始推行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變法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多個方麵,如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訓練新式軍隊;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等。
但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他們堅決反對變法。慈禧太後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殺害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戊戌六君子”,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海外,戊戌變法僅僅持續了103天便宣告失敗。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了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19世紀末,中國北方還興起了一場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最初是發源於山東的民間秘密組織,活躍於山東、河南、直隸今河北)一帶,它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反對外國侵略,打擊教會勢力。隨著民族危機加深,義和團迅速發展壯大,團民們手持大刀長矛,與外國侵略者展開了英勇鬥爭。
列強對義和團運動極為恐慌,為鎮壓義和團,1900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八國組成聯軍,發動侵華戰爭。八國聯軍從天津大沽口登陸,一路燒殺搶掠,向北京進犯。清軍雖進行了抵抗,但因武器裝備落後,指揮混亂,難以抵擋八國聯軍的進攻。義和團則憑借著一腔熱血,與侵略者展開殊死搏鬥,在廊坊等地給予八國聯軍沉重打擊,讓侵略者見識到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清政府卻在戰和之間搖擺不定,既想利用義和團對抗列強,又害怕得罪列強。最終,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後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逃往西安。八國聯軍在北京城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故宮、頤和園等地的珍寶被洗劫一空,中國的文化遺產遭受了巨大損失。
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八國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十一國簽訂《辛醜條約》,賠款白銀四點五億兩,分三十九年還清,本息合計達九點八億兩;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國主義列強可以在中國的戰略要地駐紮軍隊。《辛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但中國人民並未就此屈服,在民族危亡之際,革命的火種悄然點燃,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開始登上曆史舞台,一場旨在推翻清王朝統治的革命風暴正在悄然醞釀。孫中山早年學醫,後認識到隻有革命才能挽救中國,他先後成立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等革命團體。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這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此後,革命黨人多次發動武裝起義,雖屢遭失敗,但從未放棄。那麼,革命黨人又將如何掀起更大的波瀾?清王朝又能否在這重重危機中苟延殘喘?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短故事誌請大家收藏:()短故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