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桓聽完,更是悲從中來,斷斷續續地講述了他所知的故事。
他的母親,琴秀娘子,曾是蘇州小有名氣的琴師,與一位姓林的年輕士子(即那位兵士)相戀。
士子家道中落,但兩人情深意篤,私定終身。
不久,西北戰事爆發,朝廷征兵,林士子被迫從軍。
臨行前,他將家傳的玉佩一分為二,作為信物,埋藏琴園之中,約定戰後歸來便明媒正娶。
然而,林士子一去不回,戰死沙場。
琴秀娘子卻已懷有身孕。
她不顧世俗眼光,毅然生下孩子,取名阿桓,獨自撫養。
她守著聽雨琴院,靠著授琴勉強維持生計,日夜期盼著愛人歸來,卻隻等來了朝廷發下的陣亡撫恤和一紙冰冷的文書。
希望破滅,琴秀娘子悲痛欲絕,身體每況愈下。
加之她未婚生子的“醜聞”被曝光,備受街坊指摘,琴院學徒紛紛離去,生計越發艱難。
她鬱鬱寡歡,在阿桓十幾歲時便撒手人寰。
臨死前,將半塊玉佩交給阿桓,告訴了他父親的事情,並說那是他父親留下的唯一念想。
阿桓失去母親,無依無靠,琴院也被債主奪走抵債。
他流落街頭,吃儘苦頭,做過學徒,當過苦力,最後隻能靠編竹筐勉強糊口,至今未曾娶親。
阿桓撫摸著完整的玉佩,泣不成聲,“爹娘他們,太苦了。”
蘇岩默默聽完這個淒美的故事,心中亦是感慨萬千。
戰爭拆散了無數眷侶,留下了多少這樣的悲劇。
攝魂珠內,那位林姓士兵的亡魂傳遞出巨大的悲痛、愧疚與終於得以安息的釋然情緒。
蘇岩履行承諾,從儲物玉佩中取出早已準備好的大量金銀,足夠阿桓購置房產、娶妻生子、安穩富足地度過餘生。
阿桓捧著那沉甸甸的錢袋,恍如夢中,對著蘇岩千恩萬謝。
最後,阿桓從床底一個最隱秘的角落,取出了一個用層層破布包裹的東西,鄭重地交給蘇岩:“我娘臨終前還說,如果有一天真有人拿著玉佩找來,就把這個交給他。說這是我林家祖傳的物件,我爹當年本想帶去戰場祈福的,後來留下了一半。娘說,這東西或許對您有用。”
蘇岩接過,打開包裹。
裡麵是半截玉如意。
玉質晶瑩剔透,靈氣盎然,顯然非凡物。
但尾部卻殘缺了三分之一,斷口陳舊,使得整個器物靈光黯淡,似乎失去了某種核心功能。
“我娘說,這玉如意本是完整的一件,是祖上傳下的法器,能彙聚靈氣,安宅保平安。很多年前就殘缺了,一直沒人能修複。”阿桓解釋道。
亡魂的執念中也傳來確認的信息,此物確能助他吸納江南水澤氣運,但需先修複完整。
帶著完成承諾的釋然與獲取信物的收獲,蘇岩三人返回楚園。
蘇岩將前往聽雨琴院以及找到阿桓的經過,簡要告知了楚清漪,略去了攝魂珠和亡魂的細節,隻說是完成一位陣亡長輩的遺願,並展示了那殘缺的玉如意。
楚清漪聽聞琴秀娘子與林士子的故事,亦是唏噓不已。
她仔細觀察了那玉如意,秀眉微蹙:“此物靈氣內蘊,紋路古雅,絕非俗物。可惜殘缺已久,靈韻不通。若要修複,所需材料必定非凡,尋常坊市絕難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