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輛德製卡車、大眾桶車(圖)和寶馬摩托車組成的混合車隊,引擎轟鳴,載著方默和一個滿編的警衛營,浩浩蕩蕩地開進金陵城內。
82桶車,大眾出品,可以涉水可以越野
車隊徑直駛向城東的金陵兵工廠。
高大的院牆依舊,但緊閉的鐵門前卻空無一人,隻有冷風卷起幾片落葉,顯得異常蕭條冷清。
方默推門下車,整了整軍裝,示意士兵上前敲門。
“咚咚咚”的敲門聲在寂靜的街道上回蕩。
過了好一會兒,大門才“吱呀”一聲,拉開一條縫隙。
一個穿著洗得發白的舊工裝、頭發花白、臉上布滿皺紋的老者探出頭來,渾濁的眼睛警惕地打量著門外這群荷槍實彈、裝備精良的士兵。
“你們……你們是哪個部分的?有什麼事?”老者的聲音帶著一絲沙啞和緊張。
方默上前一步,麵容平和,將手中蓋著金陵衛戍司令部大紅印章的命令公文遞了過去。
“老人家,我們是國民革命軍第69軍的。奉唐司令命令,前來接管兵工廠防務,確保廠區安全。”
老者接過公文,手指有些顫抖,湊到眼前仔細看了又看。
他又抬頭看了看方默領章(圖)上的將星,以及身後那些士兵挺拔的身姿和手中鋥亮的武器,臉上的警惕之色漸漸消散。
國軍軍銜識彆標識在領口,而不是肩章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複雜的情緒,有無奈,有心酸,也有一絲如釋重負。
“終於……終於來人了。”老者長長歎了口氣,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用力推開了沉重的鐵門,“長官,請進吧。”
方默帶人走進廠區。
眼前是一片狼藉的景象。
巨大的廠房如同被掏空了內臟的巨獸,許多機器設備已經被拆走,地上散落著零碎的配件、廢棄的料頭、以及打包失敗後遺棄的稻草繩和木箱。
主打一個拆了,但是沒拆全。
如拆……
方默在衛兵的保護下,漫步在這片曾經代表著大夏近代工業希望的廠區裡,麵上不動聲色,心裡卻早已罵開了娘。
要不是他橫空出世,這些被遺棄的寶貴家底,再過些日子,就得全便宜了鬼子。
鬼子會毫不客氣地笑納這一切,用這些機器和原料生產出槍炮子彈,反過來更加凶狠地屠戮大夏軍民。
走進主要的廠房區,昔日的喧鬨早已被死寂取代。
這座由李中堂在洋務運動中創辦的金陵機器製造局發展而來的兵工廠,曾是大夏四大兵工廠之一,能生產民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迫擊炮、木柄手榴彈以及各類炮彈槍彈。
如今,卻隻剩下一片冰冷的鋼鐵和無聲的歎息。
一些倉庫裡,還堆積著不少來不及運走的鋼材、銅料、發射藥等原材料,看得方默眼皮直跳——這都是錢,都是戰鬥力啊。
這時,一個衛兵拿著從各辦公室匆匆收集來的文件跑過來遞給方默。
方默翻開一看,是一份人員清單和搬遷記錄。
記錄顯示,就在今年,這座兵工廠剛剛完成了擴建,總員工數約4000餘人。
原計劃為了準備對抗鬼子,今年還要擴建一條捷克式輕機槍的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