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聯隊長的命令不容置疑:“為天皇儘忠是你們的榮耀!”
軍刀就架在脖子上,山田隻能一邊在心裡暗罵長官和那個隻會派人送死的天蝗,一邊進入氣球吊籃。
當氣球升至500米高度時,山田通過有線電話向地麵報告:“視野良好,可見敵軍第二道塹壕...”
話音未落,遠處天際傳來熟悉的引擎轟鳴聲。
一架BF109正從雲層中俯衝而下,兩側機翼內的20mm機炮噴出火舌。
“敵機!”山田隻來得及對著話筒最後喊出一聲,隨後便是氣球氣囊被點燃的爆裂聲。
氫氣瞬間燃起熊熊大火,吊籃開始自由落體。
山田帶著無儘的恐懼和短暫的失重感,進行著他人生中最後一次“飛行”。
這個曾經能精準計算齒輪齧合公差的技術工人,此刻隻能眼睜睜看著大地迎麵撲來...
最終山田與大地進行猛烈的親密接觸,用生命驗證著萬有引力定律的權威性。
地麵上的鬼子炮兵聯隊長通過望遠鏡看到這一幕,隻是冷漠地揮了揮手:“換下一個觀測員”。
皇國內不還有的是會算數的年輕人嗎?
這種殘酷的“消耗戰”思維,正是鬼子軍隊的典型作風——他們把最優秀的工人、最健壯的農民都送上前線,導致後方的軍工生產質量急劇下滑。
就這樣,鬼子精挑細選出年輕人中的精英,然後把他們用作消耗品。
頗有取之儘錙銖,用之如泥沙的意味。
就這樣,平均每個炮兵觀測氣球和上邊的鬼子的壽命不到五分鐘。
鬼子派出的偵察機下場同樣淒慘,在性能碾壓的BF109和P47麵前,老舊的九五式偵察機就像笨拙的飛蛾,接連被擊落。
失去“眼睛”的鬼子重炮群,雖然數量占優,卻成了盲目揮拳的巨人,隻能朝著紫金山大致方向進行覆蓋射擊,效果大打折扣。
當然,炮戰是相互的。
紫金山上的大夏炮兵陣地也要承受鬼子重炮的猛烈還擊。
&nm攻城重炮,雖然幾分鐘才能打出一發,但每發炮彈落地都地動山搖。
&nm炮彈正中某個半地下工事,5米厚的加固頂蓋被直接洞穿,裡麵的一個班組全體犧牲。
麵對如此猛烈的炮火,69軍炮兵也總結出一套應對方法。
他們采用“打了就跑”的戰術,炮兵們頂著隨時可能落下的炮彈,在硝煙和塵土中奮力裝填、射擊。
然後每個炮位射擊35發後立即轉移陣地。
紫金山很大,炮兵們就是欺負鬼子沒有炮觀能力,玩起了躲貓貓。
然而即便如此,戰爭也是殘酷的。
不斷有炮位被摧毀,人員傷亡數字在持續上升。
戰爭消耗著雙方的生命,在這直白的事實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儘致。
方默占據著戰術優勢,但想要零代價獲勝,是絕無可能的。
紫金山炮戰,陷入了慘烈的僵持。
每一分鐘,都在消耗著鋼鐵,更消耗著雙方的生命與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