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賀家的傳統,列任武寧侯在打贏之後,總是要這些資料送回家中,供子弟學習。
保證曆代武寧侯府,縱然家主不是傑出將才,也不至於不會打仗。
賀重安隻是看向掛上去的西海地圖,頓時傻眼。
太抽象了。與賀重安心中的緬甸地圖一點也對不上號。
隻看出西海府城與幾個縣城都是沿著大金沙江,也是伊洛瓦底江分布。西海府在伊洛瓦底江出海口附近,距離出海口還有一段距離,這一戰主要就在出海口附近打的。
至於更多的就讀不出來了。
隻能聽賀子奇講解了。
賀子奇先將這些書信都讀一遍,軍隊在地圖上那一個位置,遭遇什麼都講解出來。複盤整個戰事。
西海戰事,看似兩方。
其實三方。
一方自然朝廷,一方是西夷。
還有一方就是當地土司,也就是緬甸本地人。
賀重安自己揣摩,這西夷大概是英軍。但也不確定,東方曆史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不可能不影響西方。他也不能擅自判斷。隻能將來找資料。
緬甸本地人軍隊非常多,在戰報上,動輒幾萬幾十萬。
當地土司人的確很多。從參戰人數上來說,不管附從西夷,還是附從夏軍的土司兵,都是絕對主力。但武寧侯以及各級軍官日誌中,根本沒有將他們放在心上,隻是一筆帶過,萬餘,數萬。他們的作用,大抵是戰場啦啦隊。
但對西夷卻十分精確。
西夷總共參戰人數大概在三千二百人。
夏軍兵額兩萬,但實際上分散駐紮各地。此戰武寧侯抽調精銳四千人。全部由賀家人帶領。
而西夷奔著騷擾來的,甚至帶著商業的企圖,賣武器,給當地土司訓練軍隊。可以賺錢,也可以惡心朝廷。
在此之前,尚可維持。
但事情在去年發生了變化。
去年雨季過後,西夷在西海,也就是孟加拉灣沿岸找了一個港口,修建城池。建立港口要塞。
當地地名叫什麼班,西海直接定名為班城港。
之前西海戰事頻頻。其實西夷很少與夏軍正麵交鋒。
不管是西夷,還是武寧侯都習慣用土司打土司。
主要是減少消耗,省錢。
但西夷這個舉動,打破了之前默契。
一旦西夷在西海建立起長期的穩定的據點,那麼下一次過來很可能不是兩三千人規模。一旦西夷從印度調集大量軍隊。西海局麵就危險了。
而且從政治上,讓西夷騷擾,這不算什麼。但如果讓西夷在西海站穩腳跟,就是失地的。
於公於私,於國於己。這是武寧侯萬不能容忍的。
所以下定決心,不惜代價打這一仗。
武寧侯仔細估算,親自潛入調查道路。窺視西人城防。發現城池雖然不完善,但也易守難攻。如果強攻的話,很可能形成僵持之勢。西海支撐不起。
隻能用奇兵。
對西夷支持的孟部,強勢鎮壓。
武寧侯親自帶兵,數次出擊,雷聲大,雨點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