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家中有爵位的。”
“什麼是子弟?”
“年在十五到十八歲之間。”
“至於才能俱佳。”
“我查過一次明宗皇帝,在獵場有意,令貴族子弟射獵,以獵物多少,選拔入宮學的名額。宣宗皇帝時,西北生亂。正逢鹹陽宮學選拔子弟,就以此為題考教子弟。有數位子弟脫穎而出。沒有入學,直接去了西北。後都名列一方大將。”
“沒有統一標準。”
賀重安對這種情況也很眼熟。
那就是權貴子弟專用通道。這種通道最大的特點,就是標準含糊。比如推薦信,什麼比賽金牌,等等。
而夏朝做得更過分,根本沒有標準。上麵想讓誰上誰就上。
明宗皇帝當初設這個渠道,本質上就是為了收開國八公的私兵給的安撫。
這也是為什麼在設在皇宮內的宮學,反而是樞密院管的。
這就是曆史遺留問題。
“重安,你到底想說什麼。如何從其中破局?”鄭邦承好像聽明白了。又好像不明白。
賀重安說道:“無他,鄭叔可以直接上書朝廷,或者直接求見陛下。重新製定鹹陽宮學入學之法?”
鄭邦承皺眉,說道:“這有什麼好處?”
“鄭叔。”賀重安說道:“南征勳貴在京的有多少家?”
鄭邦承搖搖頭說道:“南征叔伯們,大多是水師出身。多在沿海駐紮。在京城根本沒有幾個。”
“這就說明,鄭叔想要在樞密院成事,必須拉攏一批京城勳貴。”賀重安說道:“開國八公,把持鹹陽宮學的名額。誰家子弟想要入學,必須走他們的門路。”
“而今鄭叔重新製定規則,公平公正,擇優錄取。讓各家子弟都有機會。他們依靠鄭叔製定的規則入了鹹陽宮學,將來天然就是鄭叔的人。”
“有這一批人支持,再拉攏他們的父母。鄭叔在京城就有了根基。”
“開國八公乃是開國勳貴之首,也是京城勳貴之首。但京城勳貴可不僅僅是開國八公,還有很多侯爵,伯爵。”
鄭邦承頓時心動。說道:“可有具體辦法。”
“有。”賀重安說道:“我按武舉,安排步戰,弓馬。兵法,策問,等數項,令有爵位在身的子弟都可推薦子弟參加。”
“從中優中選優。”
“護衛陛下。”
“不過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鄭叔廣開門路,至於如何廣開法,就是細枝末節了。”
重要的是拉攏京城中下層勳貴,打擊開國八公權威。
鄭邦承思來想去,想不出什麼問題。但一麵見皇帝,他心中就發慌,說道:“如果陛下問我,我該怎麼說。”
“這麼說。”賀重安直接掏出一疊文書。上麵窮儘了賀重安覺得皇帝可以問的幾十個問題。
鄭邦承匆匆掃過一遍,心中頓時佩服無比。
賀重安將皇帝可能問得各個方麵,一一做了回答。
鄭邦承細細推敲,卻找不出什麼問題。隻覺得這樣的建議,任誰看了,都會答應的。
“重安,你這樣幫我,讓我不知道如何是好了。我有一個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