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南征勳貴一直坐鎮在外,沒有上升渠道。這也並不是好事,容易形成藩鎮。
邊將一定要有上升渠道。唐代安祿山之亂,就是明證。
鄭家要入樞密院,皇帝也是樂見其成鄭家不想入樞密院,隻想在南海一畝三分地,才是他頭疼的。
但這裡就有一個度的問題。
手心手背都是肉。
這蛋糕該怎麼分?
隻是一細想,就覺得腦門疼。
政治上的安排,人心的算計,利益的勾兌對衝。真是要死很多很多腦細胞的。
皇帝不想費這個腦子。
就在這個時候。
趙福忽然來報:“陛下,樞密院使鎮國公求見。”
皇帝嘴角勾起一絲莫名的微笑。趙福心中忽然一驚,他知道,皇帝不滿了。
“來的好快。”皇帝心中暗道。
鄭邦承求見不過一會兒,鎮國公牛孝卿就來了。這說明,鎮國公在宮中有眼線,有人提前報信了。
皇帝知道,這是人之常情。
但卻覺得很不爽。
“宣。”
片刻之後,一個頭發全白,身形乾瘦的小老頭進來,行禮說道:“臣樞密使牛孝卿拜見陛下。”
“你來做什麼?”
“臣來稟報班城大捷後續事務,西夷派人贖回被俘將領,武寧侯不敢自專,報上來”
“好了。”皇帝淡然說道:“具折上奏就行了。”
這才是皇帝處置政務的主要方法。
對皇帝來說,大部分事情,他隻需看折子就能明白七七八八。但如果挨個接見大臣。那對他來說,太浪費時間了。
“還有什麼事情?”
牛孝卿抬起頭,似乎才發現鄭邦承在這裡,驚訝道:“原來鄭賢侄也在這裡。有一件事情,鄭賢侄上奏,老臣拿不定主意,還請陛下聖裁。”
鄭邦承聽“賢侄”這兩個字,暗自惡心。
這老貨倚老賣老。卻無可奈何。
隻能哼了一聲。
在禦前不敢造次。
皇帝淡然說道:“就是鹹安宮學的事情吧。”
“正是。鹹安宮學幾十年來,自有成法。何須大動乾戈。”牛孝卿說道:“老臣知道,鄭賢侄剛剛從陛下身邊外放,這心思急。年輕人嗎?可以理解。隻是臣覺得,鄭賢侄還是缺乏曆練。以臣之見,要不讓鄭賢侄去南海曆練一二?將來再承擔大任不遲。”
牛孝卿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牛孝卿再給皇帝軟釘子,要將鄭邦承從樞密院給踢出去。
他知道,這裡沒有給皇帝麵子。
但他也沒有辦法。
寧國公之死,他成為開國勳貴之首,想要坐穩這個位置,將開國勳貴之首,從寧國公府變成鎮國公府,就必須有所作為。
怎麼作為?
自然為開國勳貴謀取利益,報寧國公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