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靜_持敬齋隨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67章 靜(1 / 1)

古人雲:“靜為躁君。”在這個信息奔湧如潮、節奏疾如旋踵的時代,“靜”似乎成了一種稀缺的精神資源。當我們被無儘的喧囂裹挾前行時,或許該回望曆史長河中那些浸潤在靜謐裡的智慧光芒——孔子在川上靜觀流水悟得“逝者如斯”的哲思,王維於輞川彆業以“人閒桂花落”的心境觀照天地,蘇軾在黃州赤壁的江風中靜聽“千古風流人物”的回聲。靜,從來不是生命的停滯,而是一種深邃的存在狀態,一種積蓄力量的方式,一種洞見本質的智慧。

天地的本真狀態,往往在靜默中顯現。《莊子·知北遊》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當春去秋來的輪回不疾不徐,當山河湖海的存在默然矗立,這種無需言說的靜謐,恰是宇宙最磅礴的生命力。古人觀天象以知時節,察草木以悟生機,靠的正是在靜默中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能力。

魏晉名士嵇康在《養生論》中提出“清虛靜泰,少私寡欲”的養生之道,其本質是讓心靈回歸本然的寧靜。他在山陽竹林中撫琴自適,於《廣陵散》的餘韻中堅守精神的澄澈,即便臨刑前仍能從容彈奏,那份靜氣早已超越生死的界限。這種靜,不是對世事的逃避,而是以澄明之心照見生命本真的勇氣。正如陶淵明在《飲酒》中所寫:“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當內心達到“心遠”的境界,外在的喧囂便無法擾動精神的根基,所謂“大隱隱於市”,正是以靜為體的生動寫照。

宋代大儒程顥曾寫下“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的詩句,道儘靜觀的妙處。春日裡靜觀草木抽芽,能感知生命的堅韌;秋夜中靜觀星河流轉,可體悟宇宙的浩渺。這種靜觀不是被動的等待,而是主動沉入事物本質的精神活動。就像王維筆下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空山的靜謐並非死寂,而是在人語與光影的交錯中,更顯天地的深邃與靈動。靜的本體,從來不是絕對的靜止,而是動中求靜的平衡,是在變化中堅守恒定的智慧。

靜的價值,更在於其積蓄力量、成就功業的實踐意義。《孫子兵法》雲:“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這裡的“不動如山”,正是以靜製動的軍事智慧。曆史上無數以少勝多的戰役,往往始於一方的靜默隱忍。淝水之戰中,謝安在大軍壓境時仍與客人對弈,棋盤間的從容不迫,實則是穩住軍心的靜氣;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在七星壇上“借東風”的從容,背後是對天時地利的精準預判與內心的篤定。靜,在這裡化作了決勝千裡的戰略定力。

藝術創作中,靜的力量同樣不可或代。王羲之寫《蘭亭集序》時,雖有“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的熱鬨,但其筆鋒流轉間的從容,正是內心寧靜的外化。當他酒醒後再書百遍仍難複當初神采,足見那份“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中的靜境對創作的決定性作用。鄭板橋畫竹,總要先“閉目靜坐,凝神構思”,待胸中有竹而後動筆,所謂“畫到生時是熟時”,正是在靜默中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

科學探索的道路上,靜氣更是不可或缺的品質。李時珍踏遍名山大川,曆時二十七載編撰《本草綱目》,若沒有“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靜篤,怎能完成這部皇皇巨著?徐霞客“途窮不憂,行誤不悔”,在山川靜默中丈量大地,用三十年的足跡寫成《徐霞客遊記》,這份堅守源於對真理的執著,更源於在孤獨探索中保持內心平靜的能力。正如朱熹所言:“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學術的精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喧囂,而是在靜默中反複研磨的沉澱。

當代“天眼”fast射電望遠鏡的建成,背後是南仁東團隊二十二年的堅守。在貴州喀斯特地貌的群山中,他們忍受著偏遠與孤寂,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靜氣,讓中國在射電天文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這種靜,是不為外界乾擾所動的專注,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正如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所悟:“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通往卓越的道路,往往需要在靜默中獨自跋涉。

靜的最高境界,是在困頓中實現精神的蛻變與升華。人生難免遭遇風雨,唯有以靜為道,方能在絕境中開出智慧之花。司馬遷遭受宮刑之辱,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在靜默中完成《史記》這部“史家之絕唱”。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這些曆史的回響,無不印證著靜的力量——在外界的壓製下,將悲憤轉化為向內的沉澱,最終實現生命的涅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蘇軾的一生,是對“靜道”最生動的詮釋。烏台詩案讓他從雲端跌落塵埃,黃州的貶謫生涯卻成了他精神的“赤壁”。在“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的秋夜,他獨自徘徊於江邊,在“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的孤寂中,最終悟得“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他在《定風波》中寫下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正是在靜默反思中達到的精神超脫。這種靜,不是對苦難的麻木,而是在接納現實後生出的韌性,如同竹子在暴雨中彎腰,雨停後卻更顯挺拔。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在龍場驛的寒夜中,於靜默中體悟“心即理”的真諦,完成“龍場悟道”的思想飛躍。當時的他“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在蠻荒之地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最終突破程朱理學的桎梏,開創心學一派。他曾言:“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這種動靜合一的靜道,強調在任何境遇中都保持內心的澄明,正如他在《傳習錄》中所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唯有在靜默中戰勝內心的浮躁與欲望,才能實現真正的成長。

敦煌莫高窟的開鑿曆時千年,無數畫工、僧人在大漠的風沙中默默耕耘,將信仰與藝術融入每一筆色彩、每一尊佛像。他們中大多沒有留下姓名,卻在靜默中共同完成了這座人類文明的寶庫。這種靜,是超越個體生命長度的堅守,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正如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所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真正的靜道,從來不是獨善其身的冷漠,而是在靜默中涵養家國情懷的擔當。

從孔子“逝者如斯夫”的靜觀,到毛澤東“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從容,靜的智慧在中國文化的長河中始終流淌。在這個追求速度與效率的時代,我們或許更需要學會在奔跑中停下腳步,在喧囂中守護內心的寧靜。靜不是逃避現實的龜殼,而是洞察世事的明鏡;不是不思進取的慵懶,而是厚積薄發的沉澱;不是孤芳自賞的清高,而是與萬物共情的慈悲。

當我們能在晨光中靜坐片刻,感受“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的生機;能在深夜裡獨坐窗前,體悟“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悠遠;能在困境中默然堅守,踐行“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韌性,便真正懂得了靜的真諦。正如《菜根譚》所言:“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閒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衝夷,得心之真味。”守靜,方能致遠;靜水流深,方能滋養生命的沃土。願我們都能在靜默中,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活出生命本然的澄澈與力量。

喜歡持敬齋隨筆請大家收藏:()持敬齋隨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暖風知南意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成了女帝的養成遊戲 我改嫁植物人大佬後,渣夫跪地悔瘋了 超級農業巨頭 蒼穹盜賊 財情動人 一人:演過戲嗎?你就神格麵具! 五分鐘寫歌,高冷女上司戀上我 車禍後,我的前女友全都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