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44年4月初,日軍華北派遣軍集結了27師團、62師團、110師團、坦克第3師團團、獨立步兵第九9旅團,集結在新鄉南的黃河北岸;
37師團、69師團、獨立混成第3旅團、獨立混成第7旅團、騎兵第4旅團集結在開封地區;
同時日軍第11軍下屬的獨立步兵11旅團也由信陽向北進攻。
並且還有63師團等部隊還在不斷集結中。
這些部隊中,27師團是從關東軍中抽調,110師團之前和43軍在井陘周圍有過交手。69師團和62師團是從山東戰場抽調,坦克第3師團團就是從包頭溜走的那支坦克部隊。
而並且這次作戰的統帥是非常了解中國、被稱為陸軍名將的的岡村寧次。
這次日軍明顯指向河南,讓在太原的閻錫山等人都鬆了一口氣,不過卻讓駐守晉東南的李誌堅不敢掉以輕心。
岡村寧次為了防止晉綏軍出戰,讓第27師團集結於新鄉以西之博愛、沁陽地區,暫時堵死通過太行陘出山西的道路。
李誌堅不敢確定日軍此舉是不是摟草打兔子,是想要順便解決他,還是單純想阻止晉綏軍出山西參與到之後的作戰中。李誌堅不管日軍什麼意圖,麵對日軍這次空前集結的兵力,趕緊將暫編39師調回了晉城。
整個第八集團軍都在晉東南嚴陣以待,石作衡的33軍也遵照閻錫山的命令上了中條山,密切監視豫北的日本大軍。
第一戰區在發現日軍大規模集結,修複黃河鐵橋時,同樣察覺日軍的企圖後,為此,以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副司令湯恩伯為首也進行了一定的準備。
一戰區司令部原本是想直接撤退到豫西山區,但是這樣相當於將半個河南拱手讓與日軍,成了不戰而逃,受到重慶軍委員的嚴厲斥責,最後隻能重新製定作戰計劃。
一戰區在新的作戰計劃中準備了三道防線,在汜水、廣武、鄭州、中牟、尉氏河防一線設置第一道防禦線,即以鄭州為中心展開的防線;
許昌、遂平等平漢鐵路沿線地區為第二線,以許昌為中心;
密縣、臨汝、襄城、洛陽等縱深地區為第三線,西起洛陽,東到襄城。
現在一戰區總共有17個軍,其中何柱國的第15集團軍、陳大慶的第19集團軍、李仙洲的第28集團軍、王仲廉的第31集團軍,這四個集團軍由湯恩伯直接指揮。其中31集團軍裝備較好,人員也比較齊全,是湯恩伯的嫡係,也是整個一戰區的絕對主力。
此外就是孫蔚如的第4集團軍、劉茂恩的第14集團軍、李家鈺的第36集團軍、高樹勳第39集團軍及第40軍。這些部隊中除了第4集團軍外,其餘兵力都不多,原本第14集團軍實力還不弱,不過已經被削弱的就剩下一個15軍和新編的暫4軍。
李誌堅密切關注著這場即將開始的大戰,通過第四集團軍的孫蔚如,李誌堅知道了更多的細節。
湯恩伯指揮所屬4個集團軍,沿著黃河鐵橋、中牟方麵部署防禦,準備由正麵迎擊沿平漢路南進的日軍。
第一戰區其他4個集團軍及第40軍,則由戰區直接指揮,沿黃河南岸布防,主要負責河防陣地。第4集團軍除固守原河防外,還要確保虎牢關據點。
一戰區的作戰思想首先以廣武、汜水及其以東河防守備部隊,阻止日軍渡河,若敵人渡河成功,則以滎陽、鄭州、南川、長葛、許昌一帶據點工事,層層消耗疲憊日軍。
同時湯恩伯兵團以主力第12、第13、第29軍、第78軍秘密集結集結在登封到襄城等地帶,統歸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指揮,尋找有利時機與日軍決戰。
看到這個作戰方案後,李誌堅頓時生出不妙的感覺。
中國軍隊一直都是習慣在山區作戰,這種在平原為主的作戰一般也打不好,也就李宗仁在台兒莊時打了一個勝仗。但是當初主要是打一個孤軍深入的第10師團,待日軍大軍到達之後,就全部撤出了徐州地區。
之後在豫東的蘭封一戰開打時,日軍隻是將原本一個師團加強了一些力量後,數個精銳中央軍都拿不下來,最後無奈炸毀黃河堤壩用洪水來阻擋日軍的反擊。
沒想到一戰區在這次的作戰方案中,還是主要在平原地區和日軍作戰,並且還得到了重慶軍委會的批準。
現在一戰區的部隊中,根本沒有幾個精銳部隊,隻有13軍和85軍勉強算精銳,但是這兩支部隊的素質和蘭封會戰之時其餘中央軍各部根本不可比。
但是此次麵對的日軍更加強大,這次日軍加強了一個戰車第3師團,坦克裝甲車有六百多輛。反觀一戰區的部隊,總共都沒有幾輛坦克,並且火箭筒也沒有列裝,麵對日軍的大規模坦克集群,完全沒有還手之力,如何去阻擋?
並且麵對十幾萬日軍大軍,在一戰區的部隊總數並不算多,總數不超過三十萬人,都達不到一比二的人員比,部隊還分成三道防線防守,兵力更加稀釋,每一處都無法形成優勢兵力來麵對日軍,反而大多地方都是形成以少對多的局麵。
這完全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
喜歡抗戰之新晉綏軍請大家收藏:()抗戰之新晉綏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